2021年 1 月,一则消息让不少人唏嘘:曾占据国内果汁市场 58% 份额、一年狂赚 56 亿的汇源,从香港退市了。仅仅半年后,更坏的消息传来 , 汇源要破产,创始人朱新礼背上 29 亿负债,资产还被冻结。谁能想到,这个 1992 年靠解决山东果农卖果难起家的 “果汁大王”,手握 1000 万亩种植基地,最后会落到这步田地?
![]()
故事得从朱新礼的起点说起。1952 年出生在山东淄博的他,早年当过大车司机,也做过县里工业公司总经理。
1992 年,看到家乡果农的水果运不出去烂在山上,他辞了 “金饭碗”,凑钱办了山东淄博汇源食品饮料公司。那会儿市面上的果汁大多是 “果味饮料”,他偏偏做 100% 纯果汁 , 门口就是快烂掉的水果,成本低到别人比不了。
这步棋走对了。1993 年,汇源就在德国食品博览会上拿了 500 万美元订单,不到两年就成了山东最大的果汁厂。1994 年,朱新礼带着 30 人闯北京,成立北京汇源,彻底打开全国市场。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别人收缩,他却趁机圈地建厂,两年后就挤入全国十大饮料强企。到 2000 年,汇源已经占据国内一半以上果汁市场,朱新礼成了名副其实的 “果汁大王”。
![]()
要是按这个节奏稳扎稳打,汇源或许不会落到后来的境地。可朱新礼偏偏迷上了 “融资玩资本”。2001 年,他跟德隆系合作,对方投 5.1 亿占 51% 股权,帮汇源铺了全国销售渠道;2003 年德隆系资金链断了,他又火速回购股份,等于白赚了渠道和人脉。2005 年,他又拉来统一集团,对方花 2.5 亿买了 5% 股权,还帮他扩渠道。
2006 年再引进达能、华平这些资本,汇源总资产飙到 42.3 亿人民币,看似风光无限,可也为后来的危机埋下了隐患,习惯了靠资本走捷径,他渐渐忘了做实业的根本。
2008年,可口可乐递来橄榄枝:160 亿人民币收购汇源全部股份。朱新礼想都没想就答应了,还说 “拿这笔钱帮地方发展农业,借可口可乐渠道卖中国水果”。可他算漏了两件事:一是消费者的情绪,82% 的网友反对 “国民品牌被外资收购”,汇源销售额直线下滑;二是反垄断审查,2009 年这场收购被强行终止。
![]()
最致命的是,为了配合收购,朱新礼早就自断臂膀:经营 16 年的销售渠道说放弃就放弃,大面积裁员导致人手不足。可口可乐拍拍屁股走了,汇源却成了没人管的 “烂摊子”。
等朱新礼反应过来想补救,已经晚了 , 想做碳酸饮料,拼不过可口可乐、百事,连北冰洋都打不过;想回头做果汁,2012 年后鲜榨果汁、奶茶店兴起,年轻人早不喝传统瓶装果汁了。
他还抱着 “100% 纯果汁就是好” 的执念不放,却没看清市场变了。曾经 1000 万亩种植基地是 “聚宝盆”,后来成了 “吞金兽”, 维护成本高,水果榨成汁卖不出去,只能烂在仓库。2021 年,汇源撑不住退市,朱新礼负债 29 亿;2022 年,汇源破产重组,虽然品牌还在,却再也不是当年那个能让国人骄傲的 “国民果汁” 了。
![]()
朱新礼的悲剧,说到底是太迷信资本,又太固执于自己的判断。从靠解决果农难题起家,到后来为了资本利益放弃核心渠道,再到看不清市场变化死守老产品,一步错,步步错。年赚 56 亿的风光和 29 亿负债的落魄,不过是 20 年间的事,可这背后,是一个企业家对实业初心的偏离,也是对市场规律的漠视 , 再牛的品牌,跟不上时代,也迟早会被淘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