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中美会谈结束,特朗普表态,美财长:中国稀土限制,将推迟一年

0
分享至

10月26日,中美在吉隆坡结束两天经贸磋商,美方宣布放弃100%对华关税,中方则推迟稀土出口限制一年。

耐人寻味的是,美财长贝森特称“谈判框架非常成功”,中方代表李成钢却强调“美方立场强硬,中方守利坚定”。

这场看似“各退一步”的磋商,究竟是美方真的扛不住了,还是中方在下一盘更长远的棋?



会谈表象

此次吉隆坡会谈选在中立第三地,本身就透着微妙——双方都想避开主场压力,在相对“干净”的环境里摊牌。

两天磋商下来,表面是“达成初步框架”,实则每一个议题都藏着攻防。

美方最初想把话题框在稀土、大豆、芬太尼上,打“单一议题闪电战”,可中方偏不按套路来,直接把301船舶税、关税延长期限等议题打包,一句“时间金贵,别逐个探讨”,逼得美方不得不接受“打包谈”的节奏。

更有意思的是谈判风格的反差。

美方财长贝森特带着一群媒体参会,发布会开了一场又一场,总想抢着说“我们赢了”;

中方代表李成钢却惜字如金,只用“内容丰富、具有建设性”概括会谈,话不多,但分量够重——毕竟能让美方收起“100%关税”的狠话,本身就是实力的证明。

就连看似美方“占了便宜”的芬太尼议题,实际中方没做多少让步,却仍被美方写进协议,说白了,美方是需要一个“谈成了”的表象,而中方恰好给了台阶,又没丢核心利益。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细节:双方达成的只是“框架性协议”,没有任何一条实质内容立即生效。

谈判代表只是“方案起草者”,最终得靠最高层在10月30日的韩国会见上拍板——这场会见更像“签字仪式”,要当面确认细节,给全球市场吃颗定心丸。

毕竟现在全球产业链就像紧绷的弦,中美只要“止跌企稳”,股市、大宗商品、航运这些板块就能松口气,这也是为啥欧盟、日本、东盟都盯着这次会谈的原因。

让步逻辑

美方放弃100%关税,绝非突然“良心发现”,而是实在扛不住了。

去年美方还在炒作“对中商品双倍征税”,今年就改口“很满意结果”,说到底是家底撑不住——真要是100%关税落地,中国商品在美国价格翻倍,最后买单的是美国消费者和本土企业,通胀本来就高,再这么折腾,国内抗议得更厉害。

更要命的是国债,年底就要突破40万亿美元,一年增6万亿,财政窟窿越来越大,哪还有底气跟中国硬耗?



还有2026年中期大选这层账。特朗普得给农业州选民一个交代,毕竟中国市场对美国农产品很重要;可又不敢在高科技领域松口,怕得罪鹰派。

这种“两头为难”的处境,让美方不得不先退一步——放弃极端关税,换中方延缓稀土限制,解燃眉之急。

可美方也清楚,稀土是自己的“命根子”,军工造导弹、新能源搞电池、芯片做元件,都离不开中国稀土,想找替代?

缅甸、印度的矿要么量不够,要么提炼技术差,美国自己都说,彻底摆脱依赖至少要10年,现在只能先“认怂”。

中方推迟稀土限制,更不是软弱,而是“以退为进”的战略。

首先底线摆得很清楚:美方不松绑高科技出口,稀土管控框架就不动摇。

这次“延缓一年”,是预留了“战略窗口期”——这一年里,中方要整合稀土资源、升级产业、完善出口审批,以后不是“简单限制”,而是能精准追踪每批稀土的流向和用途,想卖给谁、卖多少,全由中国说了算。



而且“动态威慑”比直接封锁更狠:让美方知道“中国随时能出手”,却又暂时给口气喘,这样美方才会保持“谈判诚意”,不敢轻易翻脸。

三年前,美方还在对华为、芯片产业连环施压,觉得能掐住中国的脖子;

现在反过来,中方用稀土这张牌,就让美方慌了神。这种主动权的转移,不是靠嘴说,而是靠实打实的产业实力——中国的稀土产业链,从开采到加工,技术、环保、管理都是高壁垒,不是靠钱就能建起来的。

以前中国是“资源输出国”,现在成了“技术主导型资源强国”,这才是美方真正忌惮的。

落地关键

10月30日的韩国会见,虽然被称作“签字仪式”,但真正的考验才刚开始。

首先是内部报批这关,中美双方都要把方案提交最高层审议,毕竟涉及关税、稀土这些大事,谈判代表说了不算。

美方那边,特朗普要平衡大选、鹰派、经济三重压力,方案得“政治上能交代,经济上能承受”;中方这边,则要确保“对等利益交换”——美方要是在高科技出口上耍花样,稀土限制随时能重启,这点不会含糊。

还有成果维护的问题。

以前中美不是没谈成过协议,可美方经常“翻脸不认账”,所以中方代表才会提前敲打:“成果来之不易,要共同维护”。



这次框架协议没立即生效,也是怕美方“出尔反尔”——先把“签字仪式”办了,让全球看到诚意,再慢慢推进执行,每一步都盯着美方的动作,避免“谈成了又黄了”的尴尬。

对全球来说,韩国会见的意义不止于中美两国。

现在委内瑞拉、中东、俄乌的危机还没停,全球经济就像在风浪里的船,中美作为前两大经济体,要是能稳定经贸关系,就像给船抛了锚,能减少很多不确定性。

欧盟需要中国稀土,日本依赖中国市场,东盟盼着供应链稳定,这些国家都希望中美能“可控共存”,而不是再回到“极限施压”的老路上。

边打边谈的常态

这次会谈只是中美经贸博弈的“阶段性成果”,不是终点。

双方在科技、制造业的深层分歧,比如芯片、高端制造的主导权,不是一次谈判能解决的。

美方不会放弃遏制中国科技,中方也会继续推进产业链自主可控,所以“边打边谈”会是常态——该合作的地方不耽误,比如农产品、能源;该竞争的地方不含糊,比如高科技领域。

中方的核心策略,还是“保持战略定力”。



稀土这张牌不能丢,要继续完善管控机制,让它成为长期战略工具;芯片、高端制造这些“卡脖子”领域,得加快自主研发,减少对外依赖。就像这次稀土“延缓一年”,不是放弃,而是为了下一轮谈判攒更多筹码——一年后,要是美方没拿出真诚意,稀土限制一收紧,美方又得着急。

还有个关键点,就是扩大“朋友圈”。通过“一带一路”、RCEP、金砖机制,和更多国家搞好合作,让大家看到“和中国合作有好处”,而不是跟着美方搞“脱钩”。

现在全球都在看,中国能不能用非对抗的方式维护利益,能不能在供应链里定规则——从“资源输出”到“技术主导”,中国已经迈出了一步,接下来就是要让更多国家认可这种新定位。

不管美方是“谈”是“打”,只要中国把产业链自主、资源管控、朋友圈这三件事做好,就能在博弈中掌握主动,毕竟实力才是硬道理。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军机Talk
军机Talk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83文章数 104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