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谈及中国半导体产业的腾飞,张汝京的名字始终无法被忽略。
这位被誉为“中国芯片奠基人”的长者,一生未曾高调发声,却以半生漂泊与坚定选择,在海峡两岸之间书写了一段厚重而深沉的报国篇章。
![]()
他的经历中没有取巧之路,没有功利算计,只有一种根植于血脉中的家国信念,以及在技术围堵、利益博弈中始终不改初衷的赤诚之心。这种精神,正是中国半导体发展史上最为珍贵、最应传承的行业风骨。
半世纪的家国牵挂
1949年,年幼的张汝京随父母迁居台湾,这一别故土,便是数十载光阴。之后他远赴美国求学,毕业后顺利进入全球半导体行业的领军企业——德州仪器工作。
彼时的他一心扑在技术研发上,从基层工程师起步,凭借顽强的钻研精神和卓越的专业能力,逐步晋升至公司高层管理岗位,成为业内公认的“半导体奇才”。
![]()
在西方发达国家,他的职业生涯可谓一帆风顺:稳固的高管职位、丰厚的薪酬待遇、各类行业顶级荣誉触手可及。只要循规蹈矩走下去,荣华富贵唾手可得。
然而张汝京内心始终有一份难以填补的空缺。父亲生前反复叮嘱的一句话时常回响耳畔:“你为何不去大陆建一座晶圆厂?” 他并非不曾动心,只是深知这是一项高度依赖人才与技术积累的领域,若无专业团队支撑,再多资金投入也难见成效。
![]()
1989年,当德州仪器计划在台湾省设立新厂时,张汝京敏锐地捕捉到一丝契机:能否借机招募一批来自大陆的技术人员,将他们培养成未来回归大陆推动产业发展的“火种”?
这个构想刚提出便遭台湾当局否决——当时两岸科技交流受限严重,根本无法实现人员跨境配置。但他并未就此止步。1992年,公司决定在新加坡建厂,张汝京再度行动起来,积极与当地政府沟通协商,最终成功引进了300名中国大陆籍工程师。
那个时代,行业内多数人关注的是短期回报,鲜有人愿意为长远布局耗费资源。但张汝京坚持认为,要成就真正的大事,必须提前铺路。这三百人,成为中国半导体自主化进程中的第一批技术种子力量。
![]()
封锁中的破局之路
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就已意识到半导体的战略意义。1975年,我国成功研制出首批1K内存芯片,比韩国和台湾地区早了将近五年。
可惜国际形势不利,美国牵头组建“巴黎统筹委员会”,对华实施严格的技术禁运政策,先进设备与核心技术一律禁止流入中国,刚刚萌芽的本土半导体产业瞬间陷入困境。
为了扭转被动局面,国家相继启动“531工程”、“908工程”,试图集中资源实现技术突破。然而现实远比设想复杂:外部封锁日益加剧,芯片制程迭代速度飞快,同时国内严重缺乏具备实战经验的专业人才,两大项目最终未能达成既定目标。
![]()
进入九十年代,中国大陆的半导体水平已被韩国和台湾远远甩开。随后推出的“909工程”承载着全国期待,投入逾百亿资金,被视为打破困局的关键战役。
就在这一关键时刻,1996年,电子工业部组织代表团赴美国德州仪器考察学习,带队的是总工程师榆中煜。巧合的是,张汝京不仅精通技术,还能流利使用中文,公司安排他全程接待。
同根同源的情感让两人迅速建立信任,谈起祖国芯片发展的艰难处境,彼此共鸣强烈。临行之际,榆中煜紧握他的手说道:“我们在北京等你。” 不久后,电子工业部正式发出邀请,请他出任“909工程”上海工厂总经理。
![]()
怀揣着父亲未竟的遗愿,他向德州仪器递交辞呈,随即奔赴无锡,接手“908工程”遗留下的棘手局面——当地华晶公司的6英寸晶圆生产线几乎停滞。
当时社会普遍流行“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观念,许多人质疑自主研发是否值得。但张汝京用实践回应质疑:核心技术既买不到,也等不来,唯有靠自己积累经验、打磨团队,才能走出一条真正的自强之路。
![]()
他在无锡所做的一切,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模式,更重要的是点燃了行业信心,让人们看到在重重封锁之下仍有可能实现突围。该项目成功运转后,张汝京心中的理想更加清晰:要在大陆多地布局半导体制造基地,推动中国芯片产业全面开花。
然而此时台湾当局收紧了对大陆技术转移的管控措施,在大陆设厂面临巨大的政策风险。无奈之下,他暂时返回台湾地区,接任世大半导体总经理职务。
![]()
放弃台湾省户籍
张汝京执掌世大后,运用多年积累的管理智慧优化生产体系,仅用两年时间便带领企业扭亏为盈,其产能一度达到台积电的三分之一。
世大的迅猛发展引起了行业巨头台积电的高度警惕。创始人张忠谋果断出手,提出以50亿美元巨资收购世大。张汝京原则上同意交易,但附加一项关键条件:“世大的第三座工厂必须落户中国大陆。”
![]()
并购完成后,台积电迅速整合世大的技术与产能,并于次年率先实现0.13微米铜互连工艺突破,一举迈入国际领先阵营。
然而张忠谋此后再未提及“大陆建厂”事宜。一方面受制于台湾当局相关政策限制,另一方面也不愿看到大陆半导体实力快速崛起。
![]()
张汝京曾耐心等待,但李登辉、陈水扁接连执政,两岸科技合作空间不断压缩。他终于意识到:“若继续等待,机会只会白白流失。”
于是他毅然顶住压力,舍弃已在台湾取得的地位与优渥生活,率领超过三百名核心技术人员北上大陆,于2000年在上海张江创立中芯国际(SMIC),开启全新征程。
![]()
中芯国际的迅速成长引发台湾当局强烈反弹。2003年,台方以“非法投资大陆半导体产业”为由,对张汝京处以500万新台币罚款,并下达最后通牒:“六个月内撤资,否则每月追加罚款一百万,直至退出为止。”
面对威胁,张汝京不予理会。台当局继而采取更严厉手段——冻结其在台全部资产,并禁止其入境。2005年,母亲在台湾病重,他申请返台探望,却被拒之机场:“无台湾户籍,不得入境。”
![]()
此事彻底击碎了他的最后一丝犹豫。同年6月,他召开新闻发布会郑重宣布:“为安心投身大陆芯片事业,我自愿放弃台湾户籍。” 台当局故意拖延审批流程,张汝京遂将声明复印件寄送各大媒体,公开谴责其“阻碍两岸产业协同发展”。
舆论持续发酵,台当局迫于压力,于2006年正式注销其户籍,并附加苛刻条款:“十年内禁止入境台湾。” 收到通知当日,张汝京站在中芯国际的洁净车间内,平静地对团队说:“从此再无羁绊,专心致志把技术做上去。”
![]()
结语
回首张汝京走过的岁月,依然令人动容。他从未追逐个人荣耀,心中始终牵挂着祖国的芯片振兴大业。青年时期默默储备人才,中年阶段在封锁中攻坚克难,为事业发展甘愿舍弃户籍身份,甚至断绝返乡探亲之路。
![]()
他的人生轨迹,恰是中国半导体早期发展历程的真实写照:没有神话传说,只有脚踏实地;没有投机取巧,只有持之以恒的坚守与奋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