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滴滴又抽我40%!”“平台太狠了,白干一半钱!”这些年,司机群里一句比一句惨烈。网约车的抽成,就像一道永远过不去的坎。不论你跑多少单,心里都觉得:平台肯定又薅我羊毛了。可问题是2025年了,这个“抽成神话”还成立吗?
最近,一位测评博主“熊bobo”偏偏不信邪。带着团队,连续15天、每天坐满8小时,在滴滴上跑了100单。结果呢?他们统计出的数据让不少人傻了眼,抽成没传说中那么高。
![]()
当天实测抽成约20.7%,再算上司机能拿到的月度奖励、补贴,实际平均抽成只有16.1%。你没看错,是十六点一,不是三十多。和滴滴自己2024年公布的平均抽佣14%几乎一致。再对比清华大学的研究数据——滴滴司机月度平均抽成15.3%,九成司机低于20%。这下好了,平台被骂了几年“抽疯”,结果一查,好像真没抽那么狠。
说实话,这种反转新闻挺少见。以前平台被批评,十有八九是“司机被压榨”“平台吃肉司机喝汤”;但现在,数据摆在这儿,你想不服都难。可问题又来了——为什么这么多人“坚信”抽成高到离谱?
因为“感觉”太强烈了。司机接单时,系统告诉他这趟乘客付了100块,到手60多。那一瞬间,“平台抽了我四成!”的怒火直冲脑门。但如果再仔细算算各种补贴、奖励、返现、任务激励……有时候抽成确实比表面低。只是,这一堆复杂的算法,司机根本没空去理解,看到的只是“这单被扣得多惨”。久而久之,就成了心理阴影。
交通部其实早在2022年就出手管了。搞了个“阳光行动”,要求平台公开抽成、显示比例、最高不超30%。到了2023年,又发文件要求“降低过高抽成比例上限”。照理说,到今年,抽成该降的也降了。但网上依然铺天盖地的“40%抽成论”,这说明啥?说明很多人根本不信——他们觉得平台嘴上说降,手里照抽不误。但这次熊bobo的实测,像是一记实锤。用行动告诉大家:真跑了100单,真算了账,结果和传言完全不一样。平台确实降了。只不过,舆论还停在旧印象里。
![]()
有意思的是,清华那份研究还发现:七成司机高估了自己的抽成比例。什么意思?自己吓自己。因为司机的收入波动太大、规则太复杂,一旦有几单被抽高了,就会感觉“平台一直这样抽我”。其实,那可能只是算法动态调节,高峰单多、乘客优惠券抵扣、平台补贴分配,都会让比例暂时上浮。可在司机眼里,这都是平台“动手脚”。信任,一旦掉进黑洞,就很难再回来。
不过我们也得承认,这个行业确实有乱象。全国几百家网约车平台,鱼龙混杂,有的连合法资质都不齐。滴滴算是头部平台,政策监督严、舆论压力大,它的表现或许能代表头部趋势,但不代表整个市场。那些中小平台,有的可能依旧“抽得飞起”。所以当大家听到“抽四成”时,也可能是真的,只是别一棍子打死所有平台。
滴滴这几年确实在“转性”。以前靠补贴砸市场,如今开始精细化运营,数据驱动、算法调度,甚至主动配合政策降抽成。这不仅让司机喘口气,也让平台自己活得更稳。滴滴的季度财报显示,它已经连续十个季度保持两位数增长,在如今这个竞争惨烈的出行市场,这成绩不容易。
而且,说句公道话,平台抽成不是“恶意剥削”,它也得养系统、养算法、做风控、补贴乘客。抽成高了司机骂,抽成低了股东骂。真正难的是找到那个“刚好大家都能接受”的点。现在滴滴把抽成稳定在15%左右,算是在行业里交出了一份“能看”的答卷。
但这不代表司机的日子就轻松了。抽成降了,电费、租车费、保险、维护费、空驶时间、油电涨价……这些成本可一个都没少。司机真正关心的不是“平台抽多少”,而是“我到底能不能多赚点”。如果平台能把账单逻辑再透明一点,比如每单清楚标明抽成、补贴、奖励怎么来的——也许信任能修一点回来。
![]()
问题就在这儿:抽成降没降,是数据问题;司机信不信,是情绪问题。而互联网时代,情绪传播比数据快一万倍。只要一个司机拍段视频喊“平台抽我40%”,几百万播放立刻到手;但真去做实测的,寥寥无几。于是,事实永远跑不过情绪。
不过,这次的实测至少给行业一个信号:“高抽成时代”或许真在往下走。监管盯着、平台在调、司机在喊,整个系统逼着自己往一个更平衡的方向走。虽然路还长,但方向算是对的。
当然,也别太乐观。平台的抽成可以降,但“算法派单”“奖励规则”这些看不见的机制,依旧能悄悄左右司机收入。比如平台可以用“高峰任务”“连单奖励”把司机绑死在系统逻辑里。你以为自己多赚了,其实是平台换了个花样拿回去。抽成没那么高,但控制力没变。
但不得不承认,滴滴这波确实立了个标杆。用实测、用数据去回应争议,这比发新闻稿有诚意多了。更妙的是,这次连清华的研究也背书,学界、业界、舆论三方一起验证,确实让“高抽成论”没那么好吵了。甚至可以说,这可能是近几年网约车行业少有的一次“共识时刻”,平台做得没错,司机也该多了解规则,用户也能安心坐车。
至于未来?平台还得继续往前走:抽成透明、账单明白、奖励公开。司机也该学会看数据、算成本,别光靠“听说”。等大家都知道“钱去哪儿了”,信任自然就回来一点。那时候,出行这件事,才可能真做到“行得稳、跑得远”。
毕竟,行业的发展,不该靠吵出来,而是靠一次次像这样的实测、调整、修正,一步步跑出来。谁都不想白干,平台也不想背锅。只要账算明白、心不委屈,抽多少都好说。2025年的网约车,也许真到了该“重新算账”的时候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