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10月,美国国家档案馆在例行解密中放出一份红头文件,编号A-5421。文件不厚,只有十几页,却立刻吸引了不少研究者。原因很简单:它解释了1952年末美军仓促叫停“东海岸登陆作战”的直接缘由——一份从前线渗透人员处获取的高度机密电文。美方一直将那份电文视作内部最可靠的情报来源之一,谁也没料到四十多年后才发现,整件事竟然是志愿军精心布下的局。
![]()
把镜头拉回1952年7月,朝鲜江原道北部。第九兵团指挥部外,夜色沉沉,天空偶有照明弹划过。保卫部长丁公量正反复比对新绘制的敌情图,对方火炮口径、潜在集结点、补给路线都用彩笔标得清清楚楚。图上却突然出现一条横贯海岸的空白,这让他心生警惕——美军火力并未下降,却突然偃旗息鼓,显然在谋划新的动作。
当天深夜,前沿哨所报告抓到一名南朝鲜男子,身上藏着微型发报机和两只信鸽。丁公量赶到临时审讯室时,那人仍保持职业性的冷静。简单核实身份后,确认他隶属于李承晚情报机构,受命空降探路。丁公量沉思片刻,低声说了句:“别急,咱们换种玩法。”
做局的第一步,是让这名特工照常“报平安”。信鸽当即被放飞。与此同时,第九兵团将东海岸一线的火炮阵地全部后撤两公里,给敌方空中侦察机留下大片“真空带”。丁公量要的正是这种刻意的“露馅”。
![]()
九月初,敌机深夜再次空投。七具降落伞触地,志愿军早已在预定区域布网。一位自称孙宪的侦察员主动举手投降。经过识别,他确系受训已久的情报人员,习惯使用美军远东总情报部“J-6”密电格式。丁公量没有急于套话,而是给他递上一杯热水:“想活命,就把手里的密码拿来换。”孙宪低头沉默了几秒,最终点头。
接下来是一连串看似枯燥却暗潮汹涌的工作:破译密码、本地化语气、伪造口令。为确保每个标点都符合美军惯例,北京方面调来三位密码老手,昼夜推敲。十天后,第一封假电报顺利发出——语句干净、数据详实,连“补给延误6.5小时”这种细节都刻意写进。
![]()
美军远东司令部收到电报时,正准备敲定海上突袭日程。参谋长皱着眉看完后,只说了句:“先生,这份报告若属实,我们的舰队只能打回头炮。”一句话让会议室气氛瞬间降到冰点。
此后六周,孙宪以“前线潜伏组”为名向美方连续发出二十余封情报。内容从志愿军炮兵口径到夜间机动路径,无所不包,但每次都把“东海岸阵地”描绘得坚不可摧:三十万兵力、密集火网、岸防雷阵,一副刀枪不入的架势。为了避免穿帮,还特意插入几处“物资短缺、通信干扰”等小毛病,让整体更像实况而非宣传稿。
![]()
美军不止一次试图“反问”验证。10月中旬,对方密电询问志愿军是否在中线加派兵力。丁公量给出的回复既答非所问又含糊其辞:“未见大规模调动,但油料运输频次增加”。这种半遮半掩的手法,让美军参谋部更相信情报的真实性。
11月,原本名为“斧头行动”的两栖登陆彻底暂停。大批舰艇掉头回釜山保养,数万名海军陆战队员被迫转入后方训练。兵力抽不回,后勤费用居高不下,对华盛顿财政部门而言,这是一笔说不出口的沉重花销。
![]()
1953年7月27日停战协定签字,美方仍坚持认为,当年撤销东海岸登陆是因为“前线友军侦踪报告”。谁也没想到,那份“报告”压根出自敌人之手。志愿军仅用一台缴获来的发报机、一套修改后的密码表,便把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体系耍得团团转。
41年后,当解密文件摆在美国研究者面前,多数人第一反应是震惊,其次是茫然:为何自家情报机关没察觉?细读文件就会发现,美方把所有破绽都当成了“战场摩擦”,根本没想到那是一张有意留出的线。不得不说,这种心理误区比任何暗码都让人防不胜防。
值此节点,有必要强调一点:战术骗术并非万能,却在特定条件下可以撼动战略决策。志愿军没有航母,没有制空权,却用情报塑造了敌军心中的“纸面优势”。对岸看似坐拥火炮、军舰,可在情报误导面前,强大反而成了包袱——顾虑太多,不敢轻举妄动。
![]()
如今翻看那份A-5421文件,纸张早已泛黄,字迹也略显模糊;然而那段电波交锋里蕴含的周密、胆识与计算,却不可能随时间褪色。在朝鲜战场,子弹负责夺取阵地,情报则决定下一步棋盘还能不能摆下去。把敌人稳稳锁进自己设计的剧本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以智取胜”。
2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