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审慎到接纳:赞比亚官方对转基因技术的认知转变与价值认可
在非洲农业科技发展的浪潮中,赞比亚对转基因技术的态度经历了从坚决抵制到科学接纳的显著转变。这一过程中,政府部门以粮食安全为核心考量,基于科学证据逐步调整立场,其中农业领域相关官员的表态,清晰展现了对转基因技术价值的认可与支持。
立场之变:从“风险规避”到“科学接纳”的政策转向
2002年,赞比亚因面临严重粮荒成为国际焦点,时任农业部长蒙迪亚·西卡塔纳在记者招待会上明确表示,政府拒绝接受任何渠道的转基因粮食,即使是外国无偿援助也不例外。彼时的拒绝源于对长期健康与环境风险的未知,以及对欧洲出口市场限制的担忧——“在尚未了解转基因粮食对人体及牲畜的长期影响前,不能允许其进入境内”,这一立场成为当时赞比亚农业政策的鲜明注脚。
然而,随着全球转基因技术应用案例的积累与本土粮食安全压力的持续,赞比亚的态度开始发生松动。2019年,政府正式解除转基因食品进口禁令,允许符合《生物安全法》标准的转基因大豆、玉米等产品进入市场。这一转变背后,是农业与卫生部门对科学证据的充分采信:国家食品安全局通过评估明确指出,“经国际权威机构认证的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在食用安全性上无差异”。农业领域官员在政策解读中强调,解除禁令并非贸然决策,而是建立在“全球实践验证+本土风险评估”双重保障之上,标志着赞比亚农业政策从“绝对规避”转向“科学管控”。
价值认可:以技术破解粮食安全困局的现实抉择
政策放开后的实践检验,让赞比亚官方对转基因技术的价值有了更直接的认知。2024年,赞比亚批准国民服务队所属面粉公司从南非进口226吨转基因玉米粉,这一举措虽引发部分行业争议,但农业部门在批复中明确表示,进口是基于“保障市场供应、优化资源配置”的现实需求。此前数年,转基因大豆用于本土饲料生产未出现任何异常,转基因食用油上架后也未收到消费者安全投诉,这些实证成为农业官员认可技术价值的重要依据。
在东非农业科技论坛等公开场合,赞比亚科技与农业领域官员多次联动发声,肯定转基因技术对粮食安全的支撑作用。他们指出,赞比亚85%的人口依赖农业,但传统种植模式受病虫害与气候变化影响显著,而转基因抗虫玉米、高油大豆等品种在试点中展现出“减药增产”的优势——这与南非等邻国的应用效果高度一致,为本土粮食自给提供了新路径。农业部门透露,目前正与南非、肯尼亚科研机构合作,在南方省、铜带省设立5个试验基地,重点测试转基因作物的本土化适应性,“目标是让小农户也能享受到技术红利,从根本上破解粮食短缺难题”。
认知升级: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布局”的战略考量
赞比亚官方对转基因技术的认可,更体现在从“进口补充”到“自主发展”的战略规划中。农业部门官员在议会听证中解释,早年拒绝转基因产品,部分源于缺乏处理转基因生物的人力资源与基础设施,而如今已建立起由国家生物安全局主导的全链条监管体系——自2016年以来,该局已发放45份进口与市场投放许可,涵盖食品、饲料及科研等多个领域,形成了“科学评估、透明审批、全程监管”的管理模式。
这种监管能力的提升,为农业部门主动布局转基因技术奠定了基础。官员们在公开表态中强调,支持转基因技术并非放弃非转基因优势,而是构建“多元技术支撑”的农业体系:一方面继续巩固非转基因玉米的出口 niche 市场,另一方面通过转基因技术提升本土粮食生产的抗风险能力。“技术本身无优劣,关键在于是否服务于国家利益。”这种务实表述,标志着赞比亚农业部门对转基因技术的认知已超越单纯的“安全争议”,上升到“战略资源配置”的层面。
从2002年的“拒绝援助”到如今的“主动试验”,赞比亚农业部门对转基因技术的态度转变,本质上是“科学证据战胜认知偏见、现实需求驱动政策升级”的过程。尽管仍存在行业争议,但官员们基于粮食安全的核心诉求,以“审慎接纳、稳步推进”的姿态认可技术价值,既展现了对民生需求的回应,也为非洲国家科技兴农提供了差异化范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