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九月初九,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曰 "重阳"。这个承载着登高赏菊、敬老祈寿传统的节日,恰处秋冬交替之际,气候干燥、阳气渐收,正是调养身心、关爱长辈健康的关键节点。今天燕教授营养师就结合重阳习俗拆解养生方法,更有贴合时节的健康方案,帮全家安稳度秋。
![]()
古人在重阳的诸多习俗,早已暗藏顺时养生的智慧,只是当代人需要用科学视角解读践行:
登高远眺:疏肝健肺但需 "量力而行"
重阳登高不仅能欣赏秋日景致、疏解情绪,山林中丰富的负氧离子还能改善肺通气量,助力肺部养护。但需特别注意,中老年人登高务必结合体质,选择坡度平缓的路线,单次时长控制在 30-45 分钟,途中及时休息,避免膝关节过度磨损。若家人不便远行,在公园散步、阳台远眺同样能达到舒展身心的效果。
菊酒茱萸:润燥辟邪的药食智慧
"采菊东篱下" 的菊花自古便是药食同源的佳品,其味甘苦性微寒,有散风清热、平肝明目的功效,对秋燥引发的口干、眼干尤为适宜。但传统菊花酒含酒精,脾胃虚寒的长辈不宜饮用,换成菊花枸杞麦冬茶更温和安全。
而被称为 "辟邪翁" 的吴茱萸,搭配苍术、藿香制成香囊,能祛风邪、防瘟疫,不过粉尘过敏者需慎用,这也提醒我们养生需兼顾个体差异。
重阳食糕:补养需避 "隐形陷阱"
重阳糕寓意 "百事俱高",传统做法中糯米、红豆沙等食材有补益气血之效,但市售糕点多高糖高油,长辈过量食用易加重肠胃负担。不妨选择低糖配方,或用山药、莲子等健脾食材替代部分糯米,兼顾寓意与健康。
![]()
重阳过后秋燥更盛,阳气沉降,中老年人身体机能减弱,养生需重点突破三大核心问题:
防秋燥:从内补水 + 滋阴润燥
秋季汗液蒸发快,中老年人常因口渴中枢衰退忽视补水,易导致口干咽燥、便秘等问题,每日饮水量应不低于 1500 毫升,可搭配蜂蜜水、梨汤等滋阴饮品。饮食上多吃百合、银耳等润燥食材,少吃葱姜蒜等辛味食物,减少津液耗损。
调脾胃:进补先 "打底",拒绝盲目补
很多人习惯秋冬 "贴秋膘",但长辈消化功能减弱,盲目食用人参、鹿茸等补品反而伤胃。应先以山药、芡实等健脾食材调理脾胃,待消化功能改善后再循序渐进进补。同时要避免 "清淡饮食 = 完全吃素" 的误区,每日需摄入 120-200 克动物性食物补充优质蛋白,预防肌肉减少症。
畅情志:防 "秋愁" 比补营养更重要
深秋日照减少、花木凋零,长辈易生忧郁情绪,而情绪不畅会加速衰老、诱发疾病。不妨借着重阳敬老的氛围,陪长辈参与茶话会、书画展等活动,或简单唠嗑聊天,用陪伴驱散 "秋愁"。
![]()
顺应传统智慧的同时,借助科学营养产品能让养生更高效。作为深耕体重管理与健康养护的品牌,燕教授的产品设计恰好贴合秋冬养生需求,尤其适合忙碌的现代人及需要精细养护的长辈。
针对秋燥引发的肠道不适,燕教授 0 担益清元饮料浓浆是不错的选择。产品中的低聚果糖、低聚半乳糖等三重膳食纤维,能平衡肠道菌群,温和促进肠道蠕动,缓解秋燥导致的上厕所不顺的问题,且口感清爽无负担,长辈也能轻松接受。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燕教授始终坚持 "营养 + 运动" 的健康理念,其产品并非替代饮食的 "补品",而是作为日常饮食的科学补充。比如食用重阳糕后搭配一杯,可帮助平衡膳食中的糖分与油脂;日常饮用则能辅助改善肠道微生态,为秋冬养生打下基础。
![]()
最后必须强调几个易犯的养生误区,帮大家少走弯路:
1、"秋冻" 需因人而异:体质弱、有心脑血管疾病的长辈不宜盲目 "秋冻",应及时添衣避寒;
2、补水不能等口渴:定时定量饮水,可将水杯放在显眼处提醒长辈饮用;
3、补品不是越贵越好:优先通过天然食物补充营养,确需使用补品应咨询专业人士;
4、运动切忌 "过度":长辈锻炼以太极、散步等平缓项目为主,避免剧烈运动伤关节。
重阳的 "久" 字,藏着对生命绵长的期盼。养生从来不是复杂的仪式,而是融入日常的细节 —— 陪长辈登高时放慢脚步,为家人准备润燥的茶饮,用科学营养为健康加持。这个重阳节,让传统智慧与现代营养相遇,给家人最长情的健康守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