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工智能的迭代速度由“按月”变为“按周”,竞争压力便把传统的工作节奏撕成碎片。硅谷不少顶尖实验室与初创公司已从“996”升级到更为极端的工作模式:研究员与高管每周投入80—100小时,关键攻坚期甚至实行近乎全天候待命的“002”状态。所谓“用命换进度条”的戏谑背后,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技术竞赛和人才争夺。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极端?答案很简单:时间就是产品。AI技术的突破能够在短时间内带来巨大的商业与战略优势,模型性能、上线速度与市场占领率直接挂钩。为此,资本不惜以天价薪酬挖人,创始团队则期待通过高度集中投入抢占先机。部分公司更将超长工时作为企业文化的标配,并在招聘与合同中明确这一点,甚至为员工提供免费餐饮、住宿等配套,试图把个人生活空间“嵌入”到工作场景里。
![]()
参与者的态度复杂而矛盾。一方面,很多研究员把解决AI难题视为历史性使命,愿意为此牺牲个人生活;另一方面,长期的高强度工作正在吞噬他们的健康、人际关系和创造力。资深从业者与投资人已开始警示:把“燃烧自己”当作荣誉,会导致人才流失、认知疲劳,甚至决策质量下降。历史上多次创业潮证明,短期的极限投入不等于长期竞争力;真正可持续的优势,往往源于稳健的团队与持续积累。
企业管理层面能做的并非简单压榨工时,而是重构如何与AI协同工作的模式。一些负责人提出了两点方向:一是把繁重、重复性的任务交给AI系统,保持人的认知在高价值的创造环节;二是把“冲刺式”工作限定为短期策略,而非常态化制度,通过弹性安排保护核心人才的长期产出。创始人和高管应以身作则,设置合理的节奏与休整期,避免把年轻人的拼命当作公司生存法则。
![]()
社会与行业也需要重新衡量“奋斗美学”。当极端工作文化被包装成团队忠诚与战斗力时,容易掩盖的是效率以外的成本:员工的健康、职业寿命、以及对公司长期创新能力的侵蚀。投资人、招聘平台以及监管者可以发挥作用,推动更多企业公开工作节奏、保障休假与心理支持,建立更合理的评价体系,而不是单纯以“奋斗指数”作为优劣标尺。
![]()
结语:AI时代的紧迫性是真实的,但人类节奏的生物学与社会性也未被废弃。真正的胜利,不是把每个人都逼成机器,而是让人和机器在既有节律中协同进化——把“永不眠”的竞争交给系统,让人类学会何时关机、何时重启。只有这样,才能把短期的速度优势,转化为可持续的长期价值。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