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1958年,哪五位高级干部批粟最积极?陈老总为何发言很多?

0
分享至

1958年,中央军委掀起了一场严厉的反“教条主义”运动,开国元帅刘伯承、大将粟裕、上将萧克都被批得很厉害。

其中粟裕跟另外两个人又有些不同,上级对他的批评更侧重于“个人主义”,而且有五位重量级人物是发言比较尖锐的,数量上超过了刘、萧。

那么,当时这五个人分别是谁?后来又有几个人帮粟裕说话呢?



1958年5月,中央军委在居仁堂召开了几次小型的批判会议,参会者有彭老总、林总、聂帅、陈老总、贺老总、罗帅、叶帅、邓公、黄克诚、谭政、萧华。

十大元帅除了刘伯承原因特殊、朱老总和徐帅身体有恙外,都到齐了,另还增加了几位政工战线上的主要干部。主持人是时任中央书记处总书记、反右领导小组组长的邓公,而发言最激烈的五人就是彭、聂、陈、邓、黄

这里面彭老总因为策划攻打妈祖列岛、访问苏联忽视外交记录、志愿军撤军纰漏等事对粟裕很有意见;聂帅因为在总参共事时写检讨之事对粟裕有成见;

陈老总因为联系太深不得不表态以及华东小姚的一些往事而发言;邓公因为是会议主持,上面给了压力;黄克诚则因为跟彭老总关系好,且在总参工作期间对粟裕的工作方式不认同。



当小规模会议商讨出结果后,军委又召开了1400人规模的扩大会议,参会人员包含各大军区、军种的高级干部,其中原三野系统的人更是被重点关注。

粟裕是原第三野战军的实际指挥者,率部拿下过众多胜利,从中走出的将领对粟裕基本都非常钦佩,因此对这突如其来的批判感到莫名其妙,言行上都表现出抗拒。

三野将领人员众多遍布全军,如果他们不配合甚至抵触,那“批粟”就进行不下去。主导此次会议的彭老总开始组织人手对三野干部谈话做思想工作,施加压力要求他们划清界限。

最适合去当“说客”的人选是原三野司令员陈老总,毕竟在三野中他同样拥有极高的威望。陈老总在这种时局下也配合了,不但去找个别人耐心谈话,还在千人大会上进行了长篇发言。



陈老总之所以如此,有一部分原因也是军委领导给的压力太大了,毕竟陈、粟历来被看成一体的,如果他不说点什么,很可能也会被牵扯进去,届时就自身难保了。

只是呢,他发言有些太激烈,以至于一说完彭老总就高兴地称赞:陈毅同志的发言对我们有很大教育意义,对我们反个人主义有很大作用。(这句话可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彭德怀年谱》第690页)

因为主持军委的彭老总、原三野司令员陈老总率先表态,接下来基本上没人敢帮粟裕讲话。1988年被授中将的傅奎清在回忆录中就说过:

那时批粟裕,我们华东的同志不发言,就把我们也批了,说我们的态度不端正。华东的同志都知道,粟裕二让司令,什么个人主义、野心家?根本不符合事实。



开国上将张爱萍也提及过那段经历,他跟粟裕私交非常好,所以在会议前特意去找了黄克诚,表示自己认为粟裕不是那种人,就不发言了,黄克诚点头说“好”。

但开会时军委领导还是点名让他上台,张爱萍只好说了一些“粟裕同志过去在华东胜仗打的多,是有些骄傲的,总参千头万绪,总长不好当,容易出错”这类假批判真保护的话,结果被认为“太软弱”而点名批评。

在张爱萍之后发言的几个人见此情况,只好把话说得很重。一些三野干部后来还去找粟裕道歉:“粟司令,我们三野参会的将领很多,但基本没有敢站出来替你说话的。反倒是肖劲光和其他野战军的将领说了几句,我们对不住你啊。”

粟裕看得很透,明白这些老部下的压力,就反过来安慰:三野没人站出来说话是因为有人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不止一次地进行了个别谈话、施加了巨大压力的缘故,我都理解。



其实也不怪谁,在彭、聂、陈、邓、黄五位重要领导人措辞都很严厉的背景下,真没几个人能顶住说出相反的意见,除非那个人极有勇气。

幸好,这个世界上还是有不屈的人,像叶飞、王必成、陶勇就是。

战争年代,“叶、王、陶”是粟裕麾下的三员虎将,相处时间很久。如果由他们来“揭发”粟裕的问题,那杀伤力比一般人要强得多。所以,上级没少做三人的工作,好在三人都用自己的方式进行了回击。

叶飞跟粟裕其实关系不是特别亲近,毕竟红军时期被粟裕诱捕过,差点死在刘英手里。但在1958年叶飞没有选择落井下石,无论上面怎么施压压力,他都没有开口。

虽然他没有王必成、陶勇反抗得那么强烈,但能做到这一步已很不容易。



王必成是最刚的,他被要求上台时没拿稿子,直接就说:我奉命揭发‘大阴谋家’粟裕,在他麾下战斗多年,我对他的大阴谋,有两方面的思考,就是‘大’和‘谋’。

顿了顿,他从战争年代说起:济南战役未结束,粟裕就向中央提议打淮海大战,中央采纳了他的意见,我们取得了决战淮海的胜利。

然后他把“大阴谋”这三个字都体现出来了:通过淮海大战,我们基本解决了蒋军主力,提前解放全国。这个‘谋’有多‘大’,我是小人物,不敢评论,也没资格评论,但毛主席他老人家最清楚。至于‘阴’,我没有体会,我认为是空穴来风,如有知情者欢迎揭发。

他一说完,在场人都被震住了,早年行走江湖的贺龙最欣赏这种侠义之士,当即对身边人说:王必成可交,可深交。



陶勇就比较有意思了,上级来找时,他假装配合地说:首长,你是知道的,我家境贫寒,八辈祖宗都不识字。我自己当上团长那会都还不认识自己的名字。这样吧,就请你的秘书写一份材料,我照着念吧。

首长不疑有他,很快秘书就把成稿送到了陶勇手里。到了陶勇上台时,第一段话就让首长尴尬不已:

我是个粗人,文化水平低,首长秘书为了不让我出丑,特意写了份稿子给我,我发自内心感谢。上面有什么我就念什么,但有些字笔划实在太多,怕念不好,错的地方,请首长秘书补充……

在场很多人听完极力压制住笑,陶勇马上被人拉了下来请出会场,稿子也被没收。



这几位老部下,虽然给粟裕带来了一些慰藉,但因为话语权不够,起不到很大作用。真正让粟裕过关的,是萧劲光的努力奔走。

关于粟裕的会议前前后后开了很多次,光是比较深刻的自我检讨都做了8次,每回要萧劲光发言,他都力挺粟裕,表示粟裕不是被指责的那种人,自己愿意为粟裕做担保。

后来欣赏粟裕的毛主席见事态还有扩大的趋势,就找到萧劲光询问情况,然后说了句“粟裕是个好人,人品端正。他在战争年代打得好,是为公的,到北京工作后是为公还是为私?也不能说全是为私吧?”

借着萧劲光之口把话说出去后,粟裕第九次检讨总算没问题了。

而这次粟裕讲完,陈毅陈老总第一个站起来鼓掌,次日又在大会上说:“昨天他(粟裕)的检讨,我觉得很好,我个人表示欢迎。过去他在三野贡献是很大的,这是不能抹杀的,战场指挥搞得好的,主要是打胜仗的。他转了就很好,欢迎他这个态度。”



粟裕对陈毅先前的做法也理,1975年,此时陈毅已经过世,粟裕仍同意了女儿粟惠宁嫁给陈老总的儿子陈小鲁,如果真有很深的矛盾,这桩婚事肯定成不了。

所以,人啊,都是复杂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柳絮忆史 incentive-icons
柳絮忆史
历史鉴定与赏析
942文章数 578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