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景: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因为“左倾”错误思想,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国红军面临国民党大军的包围,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红军从瑞金出发,开始长征。时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席的毛主席,在1934年7月从瑞金云石山出发,开始了漫长且艰难的长征路。
长征开始后,毛主席的行李准备得非常简单,一把雨伞、一块油布、两条毛毯、一件外套,还有一代书籍。警卫员给毛主席还准备了两袋大米,但是在长征途中,毛主席把其中一袋大米给了乞讨的苗族老人。在主席的行李中,最重要的就是那一袋书籍,因为毛主席认为:饭可以一日不吃,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所以这一袋书籍,成为毛主席长征中的“特殊行李”。
![]()
毛主席这一袋书中,分别有哪些书籍?根据毛主席警卫员陈昌奉后来回忆:毛主席携带的书籍有《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社会学大纲》《孙子兵法》《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唐诗三百首》等,毛主席在长征路上反复阅读这些书籍,尤其是《共产党宣言》和《三国演义》,读了很多遍,把所学知识和中国革命结合起来,用“《三国演义》来打仗”,也为后来毛主席写《矛盾论》等著作打下基础。
毛主席在长征路上读书有多刻苦和艰难?国民党从四面八方来围剿红军,毛主席不仅要指挥作战,而且要时刻分析敌情,做好下一步部署,空余时间才读书。有些书甚至被损毁,毛主席还要到当地村里和学校寻找书籍来阅读。
一次,毛主席携带的《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破损,导致书本残缺不全,他让警卫员到经过的村里寻找这两本书。而警卫员听错了,把“三国”听成“三锅”,“水浒”听成“水壶”,警卫员把这两样东西找来时,惹得毛主席开怀大笑,这也侧面说明了毛主席爱读书。
毛主席在长征路上,读书非常专注和认真。有段时间,毛主席患病,被警卫员用担架抬着走,毛主席也不忘了在担架上读书,并且还要做好标注和笔记。根据刘英回忆,晚上毛主席读书非常专注,特别是马列书籍,反复阅读,反复思考。《共产党宣言》毛主席就读了100多遍,每一遍都有新的思考和收获,都做好了笔记标注。所以在长征路上,出现了著名的一幕:马背上学马列。
毛主席读书有多专注和热爱读书?长征路上,吃饭时阅读,理发时阅读,甚至上厕所也在读书,做到了广读、细读、精读、反复读,不断从书本中获取智慧来指导革命。
![]()
从毛主席在长征路上的读书故事,我们学到什么?
第一,读书才能获新知。读书不是任务,而是为了获取知识,提高自身能力去改造世界。所以读书的目的一定要清楚,读书是为自己能够掌握更多的知识,能够处理更多的问题。毛主席革命中,既要处理党内事务,又要指挥作战,处理这些都需要渊博的知识。
第二,读书是一种习惯。读书是生活工作的一部分,是一种习惯,而不是定在某个时间去读书。养成经常读书终身学习才重要,做到“好读书,读好书”,把读书这件事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工作中。毛主席读书做到了手不释卷,时刻都在阅读,不放过任何空隙时间。
第三,读书要多读、精读、细读、反复读。读一本书如果只是囫囵吞枣的读完,那是吸收不到养分的,所以,读一本书,要反复读,做好批注,做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毛主席读百遍《共产党宣言》,读17遍《资治通鉴》,读了好多遍《二十四史》,经书、民间书籍、外国书籍等等都要读……
![]()
第四,读书后要学会用。读书不会用,那就是“死读书”,这是没有作用的,一定要学会用,把所学的知识用到实际中,不断检验,再回来阅读中总结。毛主席就这样,读完书就要用到实践中,《三国演义》《水浒》等虽是小说,但在毛主席心中,这些都有指挥军队寻战的智慧。
从毛主席长征读书中,我们不仅要缅怀革命先辈的艰苦奋斗,更要从中学到读书的方法。从毛主席长征“特殊行李”中,我们就发现,读书一定要成为一种习惯,一定要时刻读书,才能不断提高自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