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朝嘉靖皇帝的“大礼仪”事件,很出名,大家也都知道。
当时嘉靖就想给自己的生父,追一个尊称,但是却遭到以杨廷和为首的朝臣们的抵制。
其实类似这种事件,汉朝早就有先例了。
西汉汉哀帝刘欣,是汉成帝的侄子,也是历史上第一个以藩王身份入继大统的皇帝,他就面临着和嘉靖类似的难题。
汉哀帝刘欣登基后,也想给自己的父母上一个尊号。
但是当时的大臣师丹,坚决反对。
师丹认为,汉哀帝刘欣既然已经过继给了大宗汉成帝这一支,并且继承了属于大宗的皇位,就应该只尊奉汉成帝为父亲,断绝和小宗的亲戚关系。也就是那句著名的“为人后者为之子”。
当然,汉哀帝刘欣也有大臣支持。
大臣董宏拿出秦庄襄王的例子,建议尊汉哀帝刘欣的生母为皇太后。
但是师丹坚决反对,并且认为董宏是大逆不道。
最后,还是汉哀帝的祖母傅太后出马,双方达成妥协:尊汉哀帝生父定陶共王为“共皇”,生母为“共皇太后”。
![]()
后来,东汉的汉安帝、汉桓帝、汉灵帝入继时,都按照汉哀帝的这个例子来办。
比如,汉安帝的生父清河王刘庆,被尊为“孝德皇”,生母被尊为“孝德皇后”;
汉桓帝的祖父刘开,被尊为“孝穆皇”,生父刘翼被尊为“孝崇皇”;
汉灵帝的祖父刘淑被尊为“孝元皇”,生父刘苌被尊为为“孝仁皇”。
也就是说,按照汉朝的这个规矩,外藩入继的皇帝的生父、生母,是可以上尊号的,但是只能尊为“皇”,而不能尊为“帝”。
而且,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可以给生父单独立庙。
太庙里是按照皇位大统,某某帝、某某帝一代一代排下来,入继的这个皇帝,按照礼法祭祀大宗,同时,也可以去给生父立的庙里去给生父祭祀。
这样一来,就实现了礼法与人情之间的平衡。
新皇帝既能表达自己的孝心,又不违反礼法。
![]()
但是明朝那帮子大臣多少有点死心眼了。
当时,嘉靖只是想给自己的生父兴献王上一个体面的尊号,并没有说非要上个什么皇、什么帝的。
毕竟儿子当皇帝了,让老爹也高兴高兴,也是人之常情。
但是却遭到以杨廷和为首的大臣们的强烈反对,别说什么皇、什么帝了,一开始的时候,大臣们的意见就是啥尊号都不能上。
这可把嘉靖气坏了。
你想嘉靖是什么性格啊,被激怒的嘉靖在张璁等人的支持下,步步紧逼。
先称“皇”,再称“帝”,最后竟追尊生父为“皇考恭穆献皇帝”。
并且还把老爹的神位放入太庙,位在明武宗之上,彻底搅乱了明朝的帝系传承顺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