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闹的莞城细村市场里,每日都上演着最接地气的市井生活,今天的主人公就“隐居”于此。
祖姨的摊位守在细村市场的一角,这里没有华丽的店铺,也没有响亮的招牌,只有一辆破旧的三轮车,地上摆着几样修伞修鞋的工具。
![]()
56岁的祖姨黑发间生出白发,一副老花镜、一把工具,坐在摊位前神情专注地修理着一把旧雨伞。“早上6点就出摊了,上午最忙,街坊们大多数都是趁着买菜购物的时间,顺便过来修补,然后一般工作到下午2点收摊。”祖姨说,自己从事修伞手艺有20多年,上世纪90年代末,就踏入修伞的行当,那时修伞还是个热门职业,每天排队的人络绎不绝。
![]()
![]()
“以前做这门手艺的是父亲,后来父亲年纪大了,把修伞的手艺传给了我。”祖姨感慨到,20多年前,自己从湖南老家来到东莞,那时修伞行业很火热,自己也有这门手艺,于是在莞城支起“无名”小摊,从此扎根下来,凭着精湛的手艺,实惠的价格,成为街坊口中值得信赖的修伞匠人。
“你好,我这把伞坏了,能不能帮我修下。”正说着,前来细村市场购物的一位阿婆拿出伞递给祖姨。只见祖姨打开伞,仔细查看一番就找到了破损的地方。紧接着,祖姨用一双灵活熟练的双手,一钳,一绕、一拧,仅用了5分钟,就让一把把破旧的雨伞“起死回生”。
![]()
![]()
几十年来,祖姨见证了修伞行业发生的巨大变化。如今,修伞的同时,祖姨也做起修鞋的行当,多一份手艺多一份家用。祖姨表示,“我一辈子与伞、鞋子打交道,也没有什么其他本事,这些老手艺就是我最大的价值,实实在在干下去。”
祖姨的身影,恰是这座城市无数手艺人的缩影,他们在修补破损物件的同时,也在修补那些消失的技艺,修补生活中的烟火气和岁月记忆。
来源:文化莞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