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礼》中的“玉作六器”
《周礼·春官》中说:“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cóng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hǔ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但考古发掘没有发现周人这样祭祀的证据。
![]()
(1)璧
玉璧是圆环状的玉器,是玉器中最悠久的器型,迄今中国最早的玉器出土于黑龙江饶河小南山,距今九千年,出土最多的玉器就是玉璧,现代仍在制作使用,贯穿了整个玉器史。
![]()
![]()
《尔雅·释器》中说:“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yuàn。肉好若一,谓之环。”肉是指玉璧的实体部分,好是中间的圆孔,记载中其直径是有倍数关系的,但考古发现并没有严格的倍数关系,肉和好什么比例的都有,所以现代一般不用“瑗yuàn”的名称,就通称“璧”或者“环”。
![]()
周代考古发现玉璧用于祭祀,也用作葬玉。
![]()
![]()
(2)琮cóng
外方内圆,中部有孔的玉器是玉琮。
![]()
琮的起源存在争议。一般认为起源于良渚文化,是良渚文化等级最高的玉器。近年也有学者认为是从庙底沟文化起源,在黄河中上游的先齐家文化发展出”壁琮组配”,用作礼器,然后通过“上层交流网”影响了良渚文化。
![]()
“方形”和“祭地”是琮的基本定义。
周代考古中未见琮用作礼器,丧葬中琮用作束发器或者生殖器套。
![]()
![]()
(3)圭
长方形,底端平齐的玉片是玉圭。
玉圭分平首圭和尖首圭,周代时受封的诸侯回朝时要捧着圭朝见天子,后来发展为大臣上朝用的笏板。
![]()
《周礼·春官》中还有玉作六瑞的记载:“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huán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不同身份等级的贵族持有的玉器不同。用圭的不同尺寸、纹饰体现等级的差别。如“镇圭尺有二寸,天子守之;命圭九寸,谓之桓圭……”考古发现的玉圭与周礼中记载的尺寸不同。
![]()
![]()
周代玉圭用作礼器、瑞玉、等级象征、葬玉、测量工具及德行象征等诸多用途。
![]()
(4)璋
与圭的形状类似,但顶端为斜尖形的玉器叫玉璋。
关于璋的定义、起源作用存在争议。《说文》中说:“半圭为璋”,就是把尖首圭分成两半,就成了斜尖的璋。二里头文化中的带扉牙的玉牙璋是有代表性的器物,扩散到全国,是文化辐射的表现。
周代璋用来祭祀、册命、聘问、军事用途、灌酒工具等。
![]()
(5)琥hǔ。
琥争议极大,《说文》中说“琥hǔ”是发兵的瑞玉,有虎纹。一般认为刻有虎纹或者直接做成虎形的玉器可称为玉琥。
![]()
也有学者认为琥有自名,战国中山王墓群出土的两件玉器器表墨书“它玉虎”和“琥”字。楚墓中常成对出土具有蜿蜒身躯的动物形玉,应名为琥。“琥”的器型尚待澄清。
![]()
(6)璜
弧形的玉器是玉璜。
《说文》中说璜是“半璧也”。湖北楚墓有遣册性质的竹简上说“一双璜一双虎”,器型与文字能对应上。
![]()
![]()
玉璜主要用作装饰品,可以作杂佩的饰件,也可以单独作项饰。在周代祭祀遗址中也出土璜,用来祭祀。
![]()
最后说一下《周礼》这本书的来历,《周礼》是西汉时河间献王刘德花重金买入后献给朝廷的,大致是汉武帝时期,开始默默无闻,到刘向、刘歆xīn父子整理藏书时才被重视,东汉郑玄作注,《周礼》名声大噪,成为研究礼制最重要的一部书。
![]()
《周礼》并不是周朝人祭祀的真实记录,其大致成书于战国,是华夏多元文化融合后,一位大儒对社会政治制度、百官职守、礼制运作提出的规范化的总构思。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