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缩三千年西方文明精华
一套书打破信息茧房
![]()
↑《永恒和一日》
互联网时代,算法的“精准打击”加剧了每个人的信息茧房。随着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人们对自身价值与意义感的焦虑也愈发严重。我们迫切需要一个抓手,将自己重新置放在一个开阔并且多元化的世界里,突破认知和视野的局限。而读书,或许是这个时代意识到互联网陷阱后的现代人重新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最好的阶梯。
比起3分钟的短视频快餐,一本好书带给人的影响是无限的。而如果一定要推荐一套书,让我们真正学会深度思考与阅读,《西方人文经典讲演录》一定是最为适合的。本书分为《西方的起源》《帝国的兴衰》《自由的黎明》与《现代的诞生》四册,由知名人文学者徐贲教授倾情讲授。
作为美国马萨诸塞州大学文学博士、美国加州圣玛丽学院英语系荣休教授,徐贲教授对西方人文著作具备深刻、独到的见地。对于中国读者来说,他无疑是介绍如何选择和阅读西方人文经典著作的不二人选。
基于多年的大学执教经验,徐贲教授精心挑选了在社会文化变革之际彰显思想力量的经典文本,为读者带来深入浅出的导读,并结合当代人关心的社会困境和与普遍的生命课题引导出更为广阔、深入的哲理思考。
![]()
本书所涉经典贯串三千年西方思想演变史,从影响西方世界最为深远的古希腊,一路走过罗马帝国的兴衰、早期基督教的兴起,穿过并不完全黑暗的中世纪、璀璨丰富的文艺复兴,最终抵达我们生活的现代。通过本书,我们可以与柏拉图、但丁、卢梭、莎士比亚等七十余位人类历史上的智者,《奥德赛》《理想国》《堂吉诃德》等九十余部西方最重要的经典著作展开对话。可以说,一套书就是一座西方文明图书馆。
梁文道曾说:“我宁愿只随一位在行老手,以其经验、见识和出入自得的解说功力,由始至终地引我一览西方经典这个大千世界。徐贲老师,就是如此的一位好导游。”
本书采用日本进口精装书工艺,凸显现代雅致的气息,贴合在当下重读经典的时代感:四本书分别采用四种高级有色纸作为裱封与环衬,每种颜色与每一时代的形象贴合,其上烫印书名,排版讲究,突出经典流传与时代碰撞的新的意义。
《西方人文经典讲演录》
↓点击订购↓
01
“死了和活着一样亲切可爱的人”
索福克勒斯生活和写作的那个时代(公元前5世纪)被历史学家们称为希腊悲剧在雅典的黄金时代。索福克勒斯出生于公元前496年,去世于公元前406年,差不多正好与黄金时代重合。
索福克勒斯相当高产,一生共写过123个剧本,18次得一等奖,超过埃斯库罗斯的15次。索福克勒斯的戏剧深刻而透彻地思考人的苦难,包括肉体和精神的。然而,他自己的一生却一直平平稳稳,避开了苦难。他出生在一个富有的虔诚信神的军火制造商家庭。他面貌英俊,性情善良,爱寻欢作乐,才华横溢。由于具有讨人喜爱的性格,他到处受人爱戴。他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多次被选担任国家高级职位,但从不介入雅典的党争;他享有“智者”的美名,80多岁时还被推选出来处理国家的危机。他在雅典过得很舒适,不像修昔底德、欧里庇得斯、柏拉图那样一生都因为背运而不得不在外国宫廷寄人篱下。他的戏剧创作让他在雅典享有美誉,对他在雅典担任显要的公职颇有助益。他最早的一部注明日期的剧本是《安提戈涅》,写于公元前442年萨摩斯战争时,他受任海军司令之前。据一些学者认为,正是由于他创作了这部剧本,他才有资格要求担任此职。
![]()
↑《俄狄浦斯王》
他的戏剧作品与那个时代的政治之间有着复杂而微妙的联系。历史学家维克托·埃伦伯格在《索福克勒斯与伯里克利》一书里说,伯里克利是一个非常独特的政治家,既拥有合法统治者的正式身份,又是实际上的寡头独裁者。索福克勒斯《安提戈涅》里的国王克瑞翁和《俄狄浦斯王》里的俄狄浦斯就是类似的角色。
索福克勒斯戏剧成功的秘密在于不拘一格、博采众长,再加上自己的创新。无论是比他年长的埃斯库罗斯,还是年幼的欧里庇得斯,他都能向他们学习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并学以致用。
索福克勒斯可以说是一位比埃斯库罗斯和欧里庇得斯更“纯粹”的艺术家。他并不刻意在戏剧里添加道德寓意,尽管观众也完全可以从道德寓意的角度来理解。他对宗教的、伦理的或形而上的问题不太感兴趣,不想提供任何对宏大议题的解答。与埃斯库罗斯或欧里庇得斯不同,他的剧作几乎从不涉及当代的事件,他的兴趣永远都是在戏剧本身。
他的每一部剧都包含着对人的本性的严肃思考,并提供思索的线索。他从不用情节或人物来取悦观众,他专注的是探索和解剖人的受难的灵魂,在这方面俄罗斯作家从他那里学到的最多。例如,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里,真实的或象征的“弑父”以及相关的父子(代际)冲突是一条主轴。然而,索福克勒斯没有陀思妥耶夫斯基那种阴郁的绝望。索福克勒斯对人类灵魂的深刻、透彻和富有同情心的意识并不会使我们觉得他是个疏远冷漠、遗世独立之人。
![]()
↑ 《俄狄浦斯王》
索福克勒斯与埃斯库罗斯的另一个不同之处在于,他在悲剧中加重了人和人性的比重,减轻神的作用:俄狄浦斯、安提戈涅、克瑞翁等人都不是被动体现神意的傀儡,而是敢于向命运挑战的悲情英雄。他把悲剧从神的正义转向对生活世界的理性认识。
在这个世界上,完美的正义是不存在的,无辜的人和有罪的人一样会受惩罚、会受苦;裁决者不是正义之神的先知,而是人,人代替神成为衡量这世界的尺度。
索福克勒斯持续写作长达60年之久,直到晚年仍然头脑清晰、思维敏捷。他写作《俄狄浦斯在科隆诺斯》一剧时已经90岁了。有一件著名的关于他晚年家庭纠纷的轶事:索福克勒斯的儿子伊俄丰想要获得一份掌管家产的保证书,把老父告上法庭,说他年迈而又精神失常,无力再主管家务。索福克勒斯就向陪审员们朗诵自己正在写作的《俄狄浦斯在科隆诺斯》中的一首短诗,以充分证明他神智正常!这个故事听起来多少带一点喜剧的味道。阿里斯托芬在他的《蛙》一剧中说,雅典人记忆中的索福克勒斯是一个“死了和活着一样亲切可爱的人”。
![]()
↑ 《俄狄浦斯王》
↓点击订购↓
02
妥协,也是一种智慧
今天,人们经常从“性格缺陷”来理解悲剧人物的“错误”,例如“贪婪”“野心”“残忍”“自私”“优柔寡断”等。这样的理解总是会有道德不良和失败的含义,成为一种“天生的毛病”或“人性的弱点”。
其实,“错误”这个词最初并没有这样的道德贬义。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古典学教授朱尔斯·布罗迪指出,在亚里士多德那里,“错误”是一个道德中性词,指的是“脱靶”“没有直达目标”,引申的意思就是,到达的不是原来的目的地,出了差错。这里面并没有道德失败的意思。“错误”可以指因为无知或蒙昧而做出不正确的辨别或判断,或者是因为某种原因,事情失败了,没有成功。
今天,许多人都是从“性格缺陷”或“悲剧性格”去理解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错误”,因为这样便于与“悲剧洗涤”联系在一起。悲剧性格让观众对人物感到怜悯和恐惧,于是会在人性的层面上引发对悲剧性人物的同情和认同。如果悲剧性人物有性格缺陷,我们就会为他的不幸感到惋惜和怜悯。同时,通过目睹悲剧性人物由于性格缺陷而遭受苦难,我们也会担心,如果不能正视自己的性格弱点,同样的命运也可能降临到我们自己头上。人物的悲剧性格经常有道德启发的作用,能鼓励人们通过消除可能造成人生悲剧的缺陷来改善命运。
![]()
↑ 《俄狄浦斯王》
西方文学经典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例如,在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王子的性格缺陷决定他的悲惨失败。他天生的毛病就是优柔寡断,无法下定决心去面对困境,结果破坏了与母亲的关系,导致恋人奥菲利娅在沮丧中自杀,哈姆雷特的犹豫不决几乎害死所有与他有关的人。莎士比亚的同时代戏剧家克里斯托弗·马洛的《浮士德博士的悲剧》里,浮士德的悲剧性缺陷是他狂妄的野心。尽管他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学者,但他还是用鲜血签订合同,将自己的灵魂卖给路西法,为的是满足自己的野心——要在这个世界上获得最终的力量和无限的快乐。最后,魔鬼将他的灵魂带到地狱,他遭受永恒的诅咒。
那么,俄狄浦斯的悲剧性格又是什么?俄狄浦斯的性格中有一个天生的毛病——他急躁、固执、刚愎自用、不撞南墙不回头,甚至撞了南墙也不回头。“天生的毛病”可以理解为人物自己难以克服的性格弱点,并且几乎就是一个人的宿命。俄狄浦斯这样天生的性格毛病,注定他不会有好结局。
弑父娶母顶多不过是俄狄浦斯的无知之过,但他却受到如此残酷的惩罚,这是为什么?是不是他还犯下了什么别的更严重的“错误”?正如先知对他说的,你不应该想要去知道你不该知道的事情,追究真相必须适可而止。俄狄浦斯因为猜破斯芬克斯之谜而被世人传颂为智者,他以为这世间一切未能明白的事情都是一个有谜底的谜,但这是一个迷思,因为这世界还有很多没有谜底的秘密和隐私。
![]()
↑ 《俄狄浦斯王》
人的生活和生命中都存在许多奥秘,人要学会与这样的奥秘和解,懂得如何在“过去”中为它们找到安置之所。如果你真以为自己特别聪明,什么事情都一定要探明究竟,也就难免“聪明反被聪明误”。避免这么做,那才是真正的智慧。俄狄浦斯不明白这个道理,这是他的“错误”。
这看起来和我们常说的“追求真理”的理想有点矛盾。但是要知道,“真理”并不是人生智慧的全部,人生智慧还包括“妥协”的美德,或者说是“谨慎”和“见机行事”的美德。
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做什么样的事,这是一种实践理性,和纯粹理性不大一样。比如,在夫妻关系里,两个人结婚前都有自己的“秘密”,如果愿意坦诚相待,那当然很好;但是那些不愿意说的,如果硬逼着把所有细节都说得一清二楚,恐怕反而会破坏夫妻的感情。政治也是一样,议会协商不是靠“真理”来决定的,而是需要把唯一真理放在一边,然后进行“妥协”。不要以为每一个谜都有谜底,或者揭开谜底就一定是好事,这就是《俄狄浦斯王》带给我们的人生智慧。
到这里为止,我们一直在把《俄狄浦斯王》当一个“罪与罚”式的惩戒故事来阅读。但是我们还可以让眼界再开阔一点,从中感悟一些悲剧性智慧。
![]()
↑ 《罪人》
↓点击订购↓
03
探求真相的人
或许正是真相本身
什么是悲剧性智慧?就是知晓并接受残酷的现实——你希望那个现实不是真的,但不幸那就是真的。
我们也可以从俄狄浦斯的苦难遭遇中获得一种悲剧性智慧,那就是,你想探究的真相必须是把自己包含在内的真相。当这个真相被探明、被揭示的时候,不管多么沉重、多么不堪,你都必须面对它、接受它。这样来阅读《俄狄浦斯王》,它就不再是一部“罪与罚”的惩戒戏剧,而成为一种关于人的自我认识和觉醒的启蒙。
这样的自我认识和觉醒并不是俄狄浦斯心甘情愿的,他一直在回避那个其实已经从他的内心意识中冒出来的真相。他指责克瑞翁收买了先知说谎,因为他不愿意接受先知告诉他的真相。他焦急地等待牧羊人来告诉他一个他知道等不来的好消息,但是他已经停不下来了,无可奈何地被一步步带到自我认识和觉醒的那一刻。俄狄浦斯有这种迟疑和不情愿,是人之常情,我们自己也会这样,所以他的遭遇才如此强烈地唤起我们的怜悯和恐惧。
![]()
↑ 《永恒和一日》
索福克勒斯在《俄狄浦斯王》中要说什么?也许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他要说的是,与没有知识相比,有知识更好。如果是这样,那么俄狄浦斯探究真相的固执本身,就不能算是他的“性格弱点”或“悲剧性格”。他和苏格拉底一样,是一个执着于求知,而不愿意生活在无知之中的人。当底比斯的人民向他诉说灾祸的时候,他对他们说:“我已经知道了你们的悲苦。”面对探究真相的重重困难,他发誓要重新开始,一定要把真相查个水落石出。当那个可怕的真相快要浮出水面的时候,他的态度更加坚决:“既已经掌握了这样的线索,再不查清楚我的身世,就太不应该。”
我们看到,在古希腊的世界里,即使神明是主宰,人仍然需要自己探求知识,探求知识是一种美德。那么,人可以拥有的应该拥有的是什么样的知识?什么应该包含在这样的知识中?知识的目的又是什么?一直到今天,这些仍然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也许也是一个没有谜底的谜。
在《俄狄浦斯王》里我们看到,拥有知识显然并不是无所不知,因为任何一个人的知识都是有限的。人要知道自己知识的局限——这本身就是人应该有的知识,而这个知识俄狄浦斯开始是没有的。他的局限在于,他所要探究的真相只是关于别人的真相。他没有想到的是,他自己也在这个真相之中,甚至这就是他自己的真相。
![]()
↑ 《永恒和一日》
这种不包含知者自己在内的求知经常是讽刺性的,也不可能兑现求知的承诺。譬如,承诺要追究腐败的人不从自己做起;承诺要敞开思想的人却把自己包裹在一层层的秘密之中;要求别人说真话,自己却一直在撒谎。即便他从别人那里挖出了他想挖的东西,也还是离真知和真理十分遥远。
俄狄浦斯开始也是这样。开始缉凶的时候,他的眼睛越盯着别人,探究真相的承诺就越空洞。他真正的知识是从他知道自己就是那个凶手时开始的,他没有为自己过去的行为寻找借口,没有把自己的责任推给神谕,他承担全部的责任。这个时候,他兑现了对底比斯人民的承诺。
承诺是一种分量极重的人类行为,唯有人才能有承诺,承诺和守信是人与其他动物的一个重要区别。做出承诺时要知道它的分量和可能为之付出的代价,这也是每个人应有的知识。
《西方人文经典讲演录》
豆瓣8.9,知名人文学者徐贲倾情讲授
贯穿三千年西方思想文明与文化经典
↓点击订购↓
听哲学独家资源
↓文史哲福利群↓
上图扫码回复:福利资源
独家0基础哲学课
哲学100问
从古希腊到后现代
300期课程丨250张逻辑图丨2500年哲学史
扫码订购 - 永久收听(附文稿)
收听方式
① 扫码收听
② 下载“小鹅通”APP(可下载音频)
购课后领取逻辑图
加助手微信号:zhexue100zhushou
阅读全文订购《哲学100问》(完整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