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不聊数学题,不证拉格朗日,也不求极限。我想和你们说说心里话——前几天,有个年轻人问我:读研三年,还是工作三年?
而且,最近也总收到这样的留言:“汤老师,我每天晚上睡不着,看着室友都在考研,可家里说工作机会难得,我到底该怎么选?”
每次看到这样的困惑,我都想起三十多年前站在人生十字路口的自己。
先让我们把这个问题“微分”一下
同学们,你们把这个选择想得太沉重了。这不是一次定终身的判决,而是人生道路的一次优化。
用数学的语言来说:读研和工作,不是非此即彼的二元方程,而是两条可能相交、可能并行的曲线。
我教过的两个学生,他们的故事或许能给你们启发。
小王同学,2018年毕业,基础不错但不算顶尖。他找到一份程序员工作,起薪八千。去年他回学校看我,已是团队技术主管。这三年,他从写简单模块到负责核心架构,业余时间自学新技术。他说:“汤老师,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都是‘应用题’,逼着我快速成长。”
小李同学,同届学生,选择考研。今年刚硕士毕业,进入一家科研院所,起步就是核心项目。他说:“本科时觉得知识都会了,读研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学术训练。”
听到这里,你们觉得谁的选择更正确?
没有标准答案。
适合的工作是最好的工作,
适合的道路是最好的道路
至于什么样的同学我建议先工作?
第一,目标明确、执行力强的同学。如果你清楚自己要什么,并且能立即行动,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同样宝贵。就像解数学题,有人喜欢先推导公式,有人喜欢直接做题在错中学。
第二,实践型专业的同学。有些专业更看重实际操作能力。比如计算机专业的同学,在项目中成长的速度有时比在学校更快。
第三,遇到难得机会的同学。如果拿到了心仪行业的优质offer,错过可能真的可惜。机会不等人,好的起点能让你少走弯路。
什么样的同学我建议考研?
第一,对学术有真正兴趣的同学。如果你喜欢钻研,享受在图书馆查资料、在实验室做实验的过程,研究生阶段会给你带来巨大快乐。
第二,本科平台需要提升的同学。通过考研进入更好的平台,接触更优质的资源,这种“跨越”是实实在在的。
第三,专业门槛高的同学。比如医学、基础科学等领域,更高的学历确实是敲门砖。
破除几个“误解”
误解一:“研究生毕业工资一定比本科高”
不一定。小王工作三年后月薪两万五,小李起薪一万八但发展潜力大。起薪不代表一切,要看五年后的发展曲线。
误解二:“现在不想工作,所以考研”
同学们,这是最要不得的想法!把读研当逃避,你会在研究生阶段更加痛苦。没有内驱力的读研,就像没有定义域的方程——没有意义。
误解三:“大家都考,我不考就落后了”
我告诉你们:盲目从众是最大的不负责。每个人条件不同、目标不同,怎么能走同样的路?要分析自己的情况,做出理性选择。
如果你们还是纠结,
那汤老师给你们几个“解题思路”
第一,做一次彻底的自我分析。拿出一张纸,左边写你的优势、兴趣、职业规划,右边写两个选择的利弊。这不是形式,而是梳理思路的过程。
第二,收集真实信息。找已经工作的学长学姐聊聊,了解行业现状;找研究生师兄师姐问问,了解真实的研究生生活。信息越充分,决策越准确。
第三,考虑“复合型”选择。现在很多学校有非全日制研究生,完全可以边工作边读书。为什么非要二选一呢?
第四,给自己留条后路。可以暑假先实习,感受工作氛围;也可以先准备考研,秋招时投几份简历。两条腿走路,心里不慌。
记住汤老师这句话:人生是动态规划,不是静态优化。
没有哪个选择能决定你的一生,真正决定你命运的,是选择之后如何努力。工作不是学习的终点,读研也不是事业的保险箱。
同学们,放下焦虑,理性分析。这个选择重要,但没你们想的那么致命。
如果还是纠结,不妨这样想:如果你犹豫要不要考,那就去考;如果你极度抗拒考研,那就去工作。
内心深处的声音,往往最真实。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加油!汤老师相信你们都能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
转载:汤家凤老师
♥最后时间还能补救什么♥
当然是
目标院校层次1对1定制,绝无重样
一周内搞定作文
上考场直接开启默写模式
直击英语一23+ 英语二18+
扫码后,输入优惠码cmhj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