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Jorland
图片丨XTERRA、Jorland
当朋友问起XTERRA张家界武陵源越野赛的体验时,我发现很难用“好”或“不好”来简单概括。它不像国内大多数赛事那样给你一场热闹的狂欢和保姆级的照顾。相反,它极简、克制,甚至有些“高冷”。
但跑完之后,我却想为它写点什么。因为在国内赛事趋于同质化的今天,它呈现出一种截然不同的气质——一种需要被“读懂”的气质。
最初注意到XTERRA,是因为刷到了阿拉善站的照片。在千篇一律的赛事宣传中,那组沙漠里的照片显得与众不同,拍得很美,有一种简洁而克制的高级感。用一个跑者的大白话说,就是“不土”。
这激发了我的好奇心。我特意去了解了一下XTERRA这个品牌,结果越看越模糊:这到底是个国内牌子还是国外牌子?是卖东西的,还是赛事品牌?这种定位上的模糊,反而让我觉得它跟之前跑过的比赛都不太一样。
它的视觉呈现很极简,但理念感很强。比如官网显眼位置的“山野无痕”,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贯穿始终的项目。这点难能可贵,很多赛事都在讲环保,但大多数的环保都是一次性的,比赛结束后环保也结束了,很少能看见一个赛事品牌,在比赛之外的时间里,持续不断地跟进这件事。
看多了赛事的浮夸宣传,我决定亲自去体验一次,毕竟“百闻不如一见”,尤其是比赛。一场赛事从赛前沟通、现场体验、赛道设置到赛后服务,只有完整经历过,才知道它到底好不好。
于是,我从北京出发,来到了张家界。
![]()
静默的开场:没有群聊的比赛
从报名成功到出发去张家界,我经历了一段非常“奇特”的赛前体验。有些比赛赢在热闹,而XTERRA 赢在沉默。
![]()
▲赛前的EXPO里并没有其他品牌的产品,只有XTERRA自己的摊位
如今国内的比赛,但凡报名,第一件事就是被拉进一个几百人的选手群。群里每天上千条信息,@所有人无数次,各种通知、闲聊、晒装备,信息过载,嘈杂不堪。而XTERRA竟然没有选手群。所有的信息,都静静地躺在官方小程序里,从赛事手册、行程安排到物资领取、交通信息,一切都井井有条,逻辑清晰。只要你具备基本的阅读理解能力,就能找到你想要的答案。
![]()
这也是我最欣赏的一点。它像极了国外的赛事组织方式,通过官网和邮件与选手沟通,极少打扰,充分尊重选手的独立性。它默认每一位参赛者都是一个成熟的、能够为自己负责的成年人。我觉得XTERRA 的做法更接近国际赛事惯例,这在国内尚属少见。毕竟,太多人习惯了“保姆级”的服务,习惯了把赛事方当成客服,随时解决自己的各种问题。
这背后或许是一种理念的自信:赛事方选择将精力更多专注于赛事本身的核心体验,而不是在照顾选手的情绪上。
![]()
参赛包里的长期主义
这种极简理念,其实也反应在了参赛包里。
我路上就听到有人吐槽,说这比赛的物资太“寒酸”了——就是一个包,一件T恤,和国内动辄送水壶、能量胶、本地特产的“大礼包”风格截然不同。
这恰恰是最能体现品牌分野的地方。没有玲琅满目却最终闲置的赞助商小样,但那件T恤和参赛包的质感却出奇地好。懂设计和材质的人能一眼看出,它们的颜色、剪裁和用料都经过了精心选择,是那种你会愿意在日常生活中反复使用的物品。而不是那种跑完一次就压箱底,或者印着巨大logo、丑到你不想再穿的衣服。
这是一种长期主义的体现。
当下的赛事环境,很容易陷入“大礼包”的军备竞赛。你送的多,我就要送的更多。但那些喜欢花里胡哨、喜欢大礼包的选手,是很容易流走的——只有下一次别人的礼包更好,他就走了。
![]()
▲完赛后的木质奖牌
XTERRA的这种做法,和国际赛事理念接轨:强调环保,强调理念,而不是用一堆花里胡哨、最后大概率被丢弃的东西来堆砌“性价比”。
它筛掉那些只追求“大礼包”的选手,而留下的,一定是那些能读懂这份质感,认同这种环保、简约理念的忠实粉丝。就像他们在官网上重点宣传的“山野无痕”一样,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已经融入到品牌血液里的行动准则。喜欢的人会极其喜欢,这或许就是一种同频相吸吧。
![]()
赛道:于细微处见真章的用心
终于到了比赛日。鸣笛出发,我一头扎进了张家界的山林里。
来之前,我以为在国家森林公园里的比赛,赛道大多会是修缮完好的石板路。但我很快发现自己错了。即便是我参加的30公里组,赛道也涵盖了土路、石阶、密林、溪流等多种地形,是一条名副其实的“全地形”赛道。它的设计充满了巧思和野趣,能看出勘路者和设计师的用心。
然而,赛道本身的设计,还不是最让我震撼的。最让我震撼的,是它的安全保障。
我可以用“夸张”甚至“发指”来形容。赛道上,围挡和警戒绳的密集程度,是我前所未见的。在一些相对危险的路段,他们甚至拉起了防护网。安全员和医护人员的数量,多到让我觉得不可思议。我跑过很多比赛,有些比赛真的会让你有“死在路上都没人知道”的无助感。就在今年上半年,我还经历过一场泥巴大战,其中一段路,即便对我这种有登山经验的人来说都极其危险,我不敢想象普通跑者在入夜后通过那里会是怎样的情景。
![]()
![]()
▲我在赛道上看见的路绳和路网
而在XTERRA的赛道上,这种担忧完全是多余的。密集的医护人员,手里拿着云南白药喷雾随时待命。更让我觉得有趣的是,赛道中间,而非CP点,竟然设置了好几个打卡员。我当时还开玩笑地问他们:“你们是怕我们跑丢了吗?”这种近乎“冗余”的安全配置,背后是对每一位选手生命安全的极致尊重。我也看到有人在网上吐槽某段路危险,我心里只想说:“朋友,你是没参加过更野的比赛啊。”
![]()
![]()
▲比赛中的补给
当然,赛道也有槽点。最后的两三公里,出现了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夺命”楼梯。那楼梯又陡又窄,台阶小到我怀疑人生,我当时一直在骂街:“这是给猫走的吧?不是给人走的!”加上当时下着雨,路面湿滑,那段路简直像个滑梯。不过,这种在终点前“搞点事情”的设计,似乎是很多越野赛的“共识”,也算是一种独特的仪式感吧。
![]()
▲雨后泥泞的路面
值得一提的还有摄影。我曾极力推荐朋友去跑清迈的比赛,因为那里的比赛,与其说是跑步,不如说是去拍“越野写真”。摄影师们会提前踩好点,甚至在光线不好的地方布光,让你感觉像是进棚拍摄。这次XTERRA的摄影,颇有几分清迈的感觉。照片数量多,质量高,出片率惊人。我甚至记得有一段不到一公里的路,密密麻麻地站了八到十个摄影师,拍到我表情都僵了,只能笑着问他们:“还用摆姿势吗?”这种对视觉呈现的追求,也是XTERRA高级感的重要来源。
![]()
最后,是那些隐藏的福利。
赛前我就在赛事手册里看到,选手免张家界4天门票,缆车半价。我去的路上,出租车司机还在说门票很贵,不相信真的能够免票。我提前一天去逛,发现从公园门口的保安,到售票窗口的员工,都拿到了一份完整的选手名单,所有人都知道这个半价和免票政策。
![]()
![]()
![]()
![]()
▲张家界的景区,雨天带着一点朦胧。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这意味着组委会提前把所有细节都沟通到位了,你只要去了,就一定能享受到这个服务。这看似是小事,但国内有多少赛事承诺的“福利”最后在执行层面打了折扣?这种细节的妥帖,会让人觉得很舒服。
![]()
XTERRA:一场被低估的理想主义
冲过终点线,回味整场比赛,我脑海中浮现出几个关键词:极简、质感、纯粹、用心。
![]()
XTERRA像一个特立独行的存在。它不像某些赛事那样财大气粗,把选手当宝宝一样照顾;也不像另一些老牌赛事那样,拥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和无可挑剔的执行经验。它像一个“小而美”的品牌,带着一份不变的情怀和初心,在中国这片略显浮躁的越野跑市场里,小心翼翼地践行着自己的理念。
它的理念,或许有些阳春白雪,需要能“读得懂”的人才能心领神会。它吸引的,一定是那些对品质有要求,对设计更敏感,认同“山野无痕”,并且享受独立自主参赛体验的跑者。我甚至觉得,这个品牌的调性,会特别吸引追求质感的女性跑者和高端用户。
在朋友圈里我曾写道:马拉松是大街上的集体狂欢,铁人三项是精英们的俱乐部游戏,而越野赛,则更像是中年人最后的倔强。在XTERRA的赛道上,我看到了各种各样的人,他们走进山野,本身就是一场了不起的自我突破。
我能感觉到,XTERRA想做的,不仅仅是一场赛事,而是在构建一个品牌,一种生活方式。从高品质的参赛服,到精心选择的、风景秀丽又各具特点的比赛地,再到对亲子和家庭氛围的强调,这盘棋下得很大,也注定会很艰难。因为在一个追求短平快的时代,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投入。
很庆幸,我能通过自己的双脚,读懂了这场比赛想要传递的“密码”。它或许还很稚嫩,但它的质感在线,审美在线,初心在线。
在张家界的山雾里,我第一次体会到:跑步不止是抵达终点,更是重新理解“质感”这件事。它值得被更多同频的人看见。而我,已经开始期待他们的下一场比赛了。■
![]()
Jorland
毕业于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在读
足迹遍布全球的户外爱好者
实地走访55国的博物馆科普博主
个人小红书帐号:
有点东西的Jorland
投稿、应聘兼职作者,请联系
trailrunner@126.com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