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真金不怕火炼,是高手就别光说不练。”
以前“公知”说什么就是什么的时候已经过去,现在观众们都不吃以前的老一套,一个明星的好坏分量如何,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那么多“资本运作”的获奖内幕,大家也都心知肚明,越来越多的“德不配位”的声音,“票房惨淡”的现场,那都是观众们用钱包一分一厘“掂量”过的。
那么,有些演员当上评审,只是凭借“资本”运作吗?现在对于评审的标准,又有哪些规定呢?
![]()
编辑:CY
冰火两重天
星光熠熠,红毯铺开,闪光灯亮起,第27届上影节的评委席,却上演着冰火两重天,金爵奖主竞赛单元,堪称权威的殿堂,主席朱塞佩·托纳多雷,满头银发,眼神深邃,他的名字,就是质量的保证。
《天堂电影院》那束穿越时空的光,《海上钢琴师》那场与命运对抗的琴声,早已成为全球影迷心中不可逾越的经典,由他坐镇,是上影节的底气,评审团的另外三位中国评委,同样是实至名归。
![]()
黄渤,从《疯狂的石头》里满口青岛话的笨贼黑皮,到《亲爱的》里撕心裂肺的寻子父亲,他用一个个角色,为自己赢得了金马奖影帝的尊严,如今又身兼导演、监制,视角更全面。
咏梅,在娱乐圈打拼了整整三十年,她在《地久天长》里,光是坐着,眼神里就是一部电影,那份不动声色的力量,让她把金鸡奖影后拿得心安理得,这样的评委席,让人信服,让人安心。
但镜头一转,来到亚洲新人单元,画风突变,24岁的张子枫,32岁的董子健,并肩而坐,张子枫,我们看着她长大,《唐山大地震》里那个被妈妈无奈放弃的小方登。
![]()
那场哭戏,至今想起来都让人心疼,但长大后,她的作品质量却参差不齐,《志愿军》里的表演略显青涩,《我的姐姐》也被质疑卖惨。
虽然凭借《穿过月亮的旅行》拿了华表奖,证明了自己的潜力,但客观来说,她仍处于需要更多优质作品证明自己的阶段,以这样的资历去指导新人,让人心里不免打鼓。
![]()
董子健这边,争议更大,顶着“京圈太子爷”的标签出道,资源好得没话说,《青春派》的惊艳过后,演技却仿佛停滞了,在《大江大河》里演企业家,气场稍弱。
到了《蛮好的人生》,更是被孙俪的气场完全压制,一个“奋斗青年”硬生生演成了“历劫少爷”,这样的表现,去评审别人的作品,这,不得不让人捏一把汗。
当可量化的流量压倒难量化的责任
这种深思,并非空穴来风,它指向一个更深层的、更棘手的问题,那就是,我们评判一个人的标准,正在发生可怕的错位,当“可量化”的流量指标,正在压倒“难量化”的专业责任指标时。
![]()
乱象,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什么是可量化的指标?是粉丝数,是话题度,是微博热搜的排名,是作品播放量,是商业代言的数量,这些数字,清晰、直观、一目了然。
资本市场喜欢,品牌方青睐,它们构成了年轻演员们耀眼的履历,而什么是难量化的指标?是对艺术的理解深度,是对角色的共情能力,是对行业发展的责任感。
是为创作者提供有价值的建议的能力,是对一部作品优劣的精准判断力,这些东西,看不见,摸不着,无法被数据精准衡量,就像空气,重要,却容易被忽略。
![]()
正如业内一位导演所言:“电影节评委不是‘荣誉头衔’,而是需要承担责任的岗位——你要能看懂作品的优点与不足,能为创作者提供有价值的建议,能让观众相信奖项的公正性。”
这段话,一针见血,“荣誉头衔”是可量化的,而“责任岗位”是需要难量化的能力去支撑的,现在的问题,恰恰是我们正在用“荣誉头衔”的量化标准,去衡量一个“责任岗位”的候选人。
这就像考驾照,我们只看他背了多少交规,考了多少分,却从不让他真正上路开一次,这样的司机,你敢坐他的车吗?这样的评委,你信他的评奖吗?
![]()
翻开E组的资料,更让人忧心,据统计,全球90%以上的A类电影节,都要求评委必须具备至少5年的行业创作经验,或获得过重要专业奖项,这不是歧视年轻人,这是对艺术最基本的尊重。
反观我们的一些综艺节目,为了博眼球,邀请流量偶像当导师,结果呢?实力派选手遭淘汰,节目口碑一落千丈,“综艺评委门槛”的话题阅读量超过5亿,这,就是前车之鉴,这,就是无视“责任量化”的代价。
从好莱坞到北影节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大洋彼岸,好莱坞的编剧工会,是如何选举评委的?候选人需有至少3部署名作品,并且,必须由全体会员投票产生,程序严格到近乎苛刻。
![]()
这背后,是对“责任”二字最极致的捍卫,再看我们的一些影视奖项,评委名单,有时竟由投资方和平台方“内定”,“谁有钱谁说了算”的质疑,甚嚣尘上,这,就是差距,这,就是标准的力量。
回望我们自己,三十年前,谁能当评委?是谢晋,是张艺谋,是巩俐,他们的名字,代表着一部部传世经典,他们的评委资格,是行业给的“免检产品”,恨不得把他们的评委椅焊在台上。
那时的标准,朴素而坚定,就是看你有没有拿得出手的作品,有没有赢得行业和观众普遍认可的奖项,“演而优则评”,是一条金科玉律,但现在,风向似乎变了,“红而优则评”的风气,正在悄然蔓延。
![]()
北京国际电影节的评委名单,就是又一个例证,金晨,舞蹈功底没得说,但演艺生涯从未拿过主流电影奖项,宋洋,出道多年,最出圈的居然是一句“你真是饿了”的台词,
檀健次,主演的《被我弄丢的你》票房不到三千万,豆瓣评分不及格,连偶像剧都没演明白,却要坐上北影节的评委席,这让人费解,甚至让人怀疑背后是否有资本推手。
![]()
更有说服力的,是F组的案例对比,某个青年导演扶持计划,其评委团队由资深剪辑师、录音师等“幕后功臣”组成,虽无流量,但专业性极强,最终发掘出多个获奖作品。
反观某音乐选秀节目,因评委缺乏专业知识,导致实力派选手被淘汰,节目口碑崩盘,这两相对比,胜败立判,标准,决定了一个赛事,乃至一个行业的生死。
解剖“荣誉头衔”的肿瘤
评委席的水平,直接决定奖项的价值,这,是一条铁律,一个具备深厚资历、优质作品与专业审美的评委团,能挖掘出真正有潜力的作品与创作者,让奖项成为行业标杆。
![]()
反之,“德不配位”的评委,则会拉低奖项公信力,甚至让电影节失去对行业的引导意义,今年两大电影节的评委争议,本质上是观众对“专业性”的坚守。
当连“自身作品都存在明显短板”的演员坐上评审席,不仅会让获奖作品的含金量被质疑,更会让年轻创作者对“行业标准”产生困惑,究竟是“实力优先”,还是“流量或资历优先”?
这种困惑,是致命的,它动摇的是整个行业的根基,值得注意的是,观众的质疑并非否定年轻演员的成长空间,而是反对“未达标准却硬占位置”的行为。
![]()
我们理解年轻人渴望机会的初心是好的,但机会,应该给予那些准备好了的人,那些准备好了承担责任的人,那么,出路在哪里?如何解决“荣誉与责任脱钩”的顽疾?
答案,或许就在于“责任量化”这把手术刀,所谓责任量化,就是要把抽象的“责任感”,转化为可评估、可考察的具体指标和行为准则,比如,评委候选人必须提交一份详细的观影报告。
分析近三年某类型影片的得失,比如,设置一个“模拟评审”环节,让候选人在真实案例中,展现其判断能力和共情能力,再比如,建立评委履职的“问责机制”。
![]()
对于其评选出的奖项,长期跟踪其市场反馈和艺术价值,以此作为其专业性的一个反向证明,这,就是对“责任”的量化,这,就是让“难量化”的指标,变得“可量化”,这,是对艺术最大的尊重,也是对未来最深的责任。
守住评委的“专业底线”,就是守住自身的权威性,对于演员而言,与其急着抢占“评委”这样的“高位”,不如先在镜头前演好每一个角色,毕竟,在观众心中,“有实力的作品”,永远比“评委的头衔”。
![]()
更有分量,更有温度,更值得信赖。
结语
评委席的每一次任命,都是一次行业价值观的公开宣示,未来,谁能率先建立科学的“责任评估”体系,谁就能赢得真正的尊重,对此,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思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