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闻界一直有种说法“新闻是易碎品”,它似乎只有当下短暂的作用,在第二天、当天傍晚,或者于我们如今身处的信息洪流时代,在下一分钟、下一秒,就会被新的热点取代。但琼·狄迪恩的新闻作品即便成稿于半个世纪前,依旧焕发着旺盛的生命力,能阐述和解释2025年的当今美国。
![]()
琼·狄迪恩
美国总让我感到困惑。就像外界解读中国时总依赖简化的标签一样,我们在看待美国时也总把它视作一个模糊的整体。我在美国居住了几年,对我来说,美国不再是简短的文字音像,而是生活日常——Costco超市会员卡、墨西哥卷饼、医疗账单、保险诈骗电话……但我还是很难理解这个国家,这里总有处于光谱两极的信息,互相矛盾,又同时存在。全世界房价和收入最高的地方,街头却游荡着身无分文的可怜人和瘾君子;有人相信AI会在两年内取代初级程序员和会计,同时也有人坚信给孩子打疫苗是背叛上帝。这里有极度的乐观,认为黄金时代会再次到来;也有极度的悲观,认定这个国家正在堕入深渊无法回头。
这种极端的分裂感,在2024年总统大选时达到了顶点。不同立场的选民就像是来自两个敌对国家的陌生人,只因必须要分担房租而咬牙勉强住在一栋房子里。我问一个朋友,你们价值观如此不同,在许多议题上持相反的立场,美国人的共识到底是什么?她给的回答是:“待人和善,帮助他人。”一种全人类共通的美德。
狄迪恩给了我一些解答,甚至在某种层面上,她给了我很多慰藉。在她笔下,美国就是这般极端对立的交融和碰撞,一个庞大混杂、和谐又矛盾的符号系统。西部的人不会记得过去,南部的人不会遗忘过去。人们相信更大的房子、更多的钱,相信未来总是金光灿烂,同时又成为欲望的俘虏而被承诺所背叛。一个团结的、奉行共有价值观的美国,可能只是后人和外界的想象,在2025年它不存在,在1970年它不存在,或许早在1787年费城会议召开的时候,它也从来没有存在过。它就是那只巨兽,在向心力和离心力的双重撕扯下,懒懒散散行往伯利恒。
就连狄迪恩自己的新闻写作风格,也是矛盾的统一。她的写作是个人化的,掺杂着自身的记忆和情感,她谦称自己“没有一双摄像机一般冷静客观的眼睛”,但她对美国的记录诚实又客观,冷静到甚至有时让人胆寒。她的文字有如一把锋利的手术刀,毫不留情地拆解美国人的生活、信仰和整个社会。她擅长解读符号,从一条浴巾、一栋房屋、一桩命案,便可一窥庞杂的美国。但她并不痴迷于制造符号的迷宫,把读者绕得晕头转向,只为了显示自己的高深。相反,对宏观叙事,或者如她文中多次提到的“承诺”“希望”,她都心存怀疑,冷眼旁观。她会在一张桌子上看到国家和历史,也会在信仰中看到人生无常。
![]()
《为了活下去,我们给自己讲故事》,[美]琼·狄迪恩 著,许晔 张之琪 周子寰 董牧孜 傅适野 徐亚萍 译,理想国|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25年出版
这种写作方式是反流量逻辑的,哪怕写的是热点事件,狄迪恩也不会屈从于猎奇和猛料的诱惑,而是试图从细枝末节中锁定其背后的核心。在当下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这种写作方式显得格外不讨巧,但我觉得,它或许能给面临生存危机的新闻业提供一种探索的可能性。
在我刚入行时,互联网对传统媒体行业的冲击就已经开始了,接着是微博、公众号,现在是短视频。流量逻辑和算法正在重新分配人们的时间,人的注意力被切割为两分钟的片段,被信息塞得满满当当。诸如提供新信息的功能也不再独属于新闻业,年轻人从抖音和YouTube上获取信息,他们对网红的信任度可能已经超过对传统媒体的。新闻从业者不得不面对一个问题:我们的价值在哪里?
这个行业中最有价值的调查报道从来就不是一门好生意,能承担压力产出调查报道者,往往凤毛麟角。半个世纪前,狄迪恩就讥讽那种一味追逐关注度的报道,嘲讽它们把细枝末节当作独家猛料,把人物肆意捏成老套剧目中的角色,只为了完成符合“人性故事”的起承转合。事实上,狄迪恩的讽刺有着某种预见性。比如纽约中央公园跑者案,她批评媒体普遍把这起强奸殴打案塑造成穷凶极恶的年轻黑人对高知白人女性的犯罪,以满足纽约人对滥情故事的热衷。十多年后,真凶现身,而当年那些无辜的孩子中有人已经坐了13年牢。
![]()
琼·狄迪恩
狄迪恩总在提醒我们,不要软弱到放弃思考,也不要自大到以为自己所写的就是真实。可以说,狄迪恩连接着我跟美国,重塑了我对这个国家的印象和认知。我带着对她的记忆去了她写过的地方,竟然有种恍惚感,因为同样的剧目依旧在今天的美国上演,只是换了一群演员。
她写她的祖先抛下过往,西进加州寻找未来;今天的加州依旧是应许之地,来自全世界的移民到此淘金。她写露西·米勒杀夫案,写露西相信美好生活的中产阶级幻梦,写人们聊着案件里的婚外情、爱和死亡;而一年半以前,一个硅谷程序员在家残忍杀害了妻子,人们也相信他原本有美好的未来,人们依旧在聊着案件里的婚外情、爱和死亡。她写洛杉矶人相信城市会无限扩张,工程能让他们一夜暴富;今天旧金山、西雅图、奥斯汀的人们也有着一样的房价暴涨的信仰。纽约的清晨薄雾和石头建筑还在,拉斯维加斯不分昼夜的赌场也还在,政治表演还在,媒体的陈词滥调也还在。
狄迪恩说,西部的祖先教导他们要遗忘历史,但最终,她自己也成了历史的一部分。我身边同龄的美国朋友已经不知道她;还知道这位作家的,只有我硕士项目的教授们,还有一位跟我同一个兴趣班的老太太。在狄迪恩逝世三年多以后,这本中文译作终于面世了,我很期待有更多人阅读她。
原标题:《她在半个世纪前就写下了今日美国》
栏目主编:朱自奋 文字编辑:周怡倩
来源:作者:许 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