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齐白石在山东”文旅融合创新项目北京启幕仪式的展厅里,一组灵动鲜活的淄博软陶彩塑作品再度火爆出圈:齐白石笔下的趣鸟活泼灵动,八款造型各异的软陶马更是成为了其中最受关注的文创产品——它们便是小虾米软陶艺术馆负责人王芝团队参照齐白石画马作品打造的文创佳作“马彪彪”。10月28日,记者走进小虾米软陶艺术研究院,探访这场跨越百年的艺术对话,感受传统工艺在当代的鲜活生命力。
![]()
软陶“马彪彪”领衔 淄博手造赴艺术之约
“能带着‘马彪彪’和系列作品参与这场艺术盛宴,是对齐白石艺术的致敬,更是对淄博软陶的认可!”10月28日上午,小虾米软陶艺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小虾米)创始人、淄博市非遗项目传承人王芝,一边展示“马彪彪”的DIY趣味,一边分享创作初心。此次亮相启幕仪式的32组作品中,“马彪彪”无疑是绝对主角。
![]()
这组以齐白石画马为灵感的软陶作品,既还原了大师笔下马匹的神韵风骨,又融入了当代审美巧思:马身线条流畅饱满,仿真毛发材质细腻,观众可随心为其编辫造型,赋予作品专属个性。
本次展览,小虾米团队创作了32组软陶彩塑卷轴陈列式作品,涵盖白石老人知名水墨人物画和花鸟画。同时,团队拓展瓷板画、冰箱贴、车挂、项链、耳饰与泥塑摆件组合成六个类别,三百余件文创产品,将齐白石文化创意进行多元化开发,让白石老人的作品从水墨画中飞出来,穿越百年时光,栖息于当代人的生活之中。
![]()
“齐白石在山东”文旅融合项目的启动,不仅是对齐白石艺术精神的当代致敬,也是推动文化艺术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的一次积极实践。它预示着艺术正不断突破场域限制,更深入地融入公共文化空间与大众生活,为促进地域文化交流、激发文化消费活力、提升文化自信注入新的动能。
![]()
值得一提的是,展览采用卷轴式陈列,软陶作品与齐白石画作复制品相映成趣,仿佛让静态雕塑“活”在了画境中。王芝表示:“我们希望通过‘马彪彪’这样的作品,让传统绘画与民间工艺碰撞火花,让更多人看见淄博软陶的魅力。”
匠心+创新 “马彪彪”的入围密码
“马彪彪”能领衔作品跻身高端文化项目,绝非偶然,而是小虾米团队十年深耕的必然结果。自成立以来,工作室始终坚守“以传统为根、以创新为翼”,在王芝带领下走出了一条非遗活化的特色之路。
![]()
“为打造‘马彪彪’,团队深入研究齐白石画马的笔墨意境,摒弃简单复刻,提取画作中“雄健而不失稚趣”的核心特质,通过揉泥、塑形、雕刻、上色、定型等十余道工序,让软陶马既保留传统绘画的精神内核,又具备立体艺术张力。”王芝介绍,每件作品均为手工制作,制作人的指纹成为独特印记,尽显手工温度。
![]()
针对传统软陶易变形、色彩单调的问题,团队将传统泥塑技艺与现代软陶材料结合,研发新工艺,利用数字仪器助力,让作品可水洗、不褪色、不易碎,兼顾艺术感与实用性。“马彪彪”的仿真毛发DIY设计,更是精准捕捉当代人对互动体验的需求,让非遗作品变得更具趣味性。这种创新基因贯穿始终,从龙年爆火的“龙龘龘”到蛇年萌趣的“蛇蟲蟲”,工作室总能用“丑萌”“治愈”的造型打破传统手造刻板印象。
![]()
小虾米的发展离不开淄博手造产业生态的滋养。从创业初期20平方米的免费办公空间,到后续享受的创业补贴、人才政策,十年八次搬迁的轨迹,见证了城市政策对创业者的精准扶持。依托“山东手造”省级平台,企业产品成功接入山东省文旅产业链,更曾为人民大会堂创作宴会泥塑场景,积累了高端项目服务经验。
![]()
从“马彪彪”再度火爆出圈,到淄博手造集群化发展,传统工艺正在这片文化沃土上焕发新生。未来,随着“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深入实践,淄博手造必将成为更具影响力的文化名片,让更多非遗技艺在当代绽放光彩。
(大众新闻·鲁中晨报记者 徐晓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