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毛主席口中的“军中吕布”,更是全国战斗英雄,在白刃战中更是一人砍翻了几十名日军,还立下了一等功。他就是吕俊生。
![]()
他的一生,荣立了8次一等功,毛主席也说:“我知道你,你很厉害!”
![]()
吕俊生的童年,是跟着饥饿和奔波度过的。
13岁那年,家里实在揭不开锅,他不得不告别父母,揣着几块干硬的干粮,一路辗转到武安县当钉鞋学徒。
学徒的日子不好过,师傅严厉,工钱微薄,每天天不亮就得起来生炉子、磨工具,到了晚上还得帮师傅家挑水、喂猪,忙活一天下来,常常连顿热乎饭都吃不上。
不过,苦日子也磨出了吕俊生的硬骨头。他天生力气大,别人扛不动的木料,他单手就能拎起来;钉鞋时需要用铁锤敲打鞋钉,同龄学徒砸几下就胳膊发酸,他却能一口气砸上百下,手不抖、气不喘。
后来他又去帮人收羊皮、给地主当长工,走山西、钻大山,风里来雨里去,不仅练出了一副结实的身板,还在偶然间拜了当地一位老武师学功夫。
![]()
老武师见他身手灵活、力气惊人,便倾囊相授。几年下来,吕俊生不仅学会了拳脚功夫,还能单手举起30多斤重的石锁,耍起长枪来虎虎生风。
在村里的拔河比赛上,他曾一个人拽着绳子,硬生生把对面好几个精壮汉子拉过线,从此“吕大力士”的名声,就在十里八乡传开了。
可名声换不来温饱,那个年代,老百姓的日子就像风中的烛火,随时可能被战火吹灭。看着身边乡亲们被地主欺压、被乱兵骚扰,吕俊生心里总憋着一股劲,却不知道该往哪儿使。直到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的铁蹄踏遍华北,到处烧杀抢掠,邢台也成了敌占区。
一天,吕俊生在镇上看到日军士兵打骂中国老百姓,还抢走了杂货铺老板的钱和粮食,他攥紧拳头,指甲都嵌进了肉里,这一次,他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了。
![]()
1937年冬天,八路军129师东进纵队路过沙河渡口镇,正在招兵。
30岁的吕俊生听到消息,连家都没顾得上回,揣着仅有的几块大洋就跑了过去。征兵的战士见他身材高大,又听说他会功夫,当即就收下了他。就这样,吕俊生成了129师的一名新兵,跟着部队转战在冀鲁平原上。
在部队里,吕俊生算是“高龄新兵”,比身边的战友平均大上5、6岁。可他一点也不落后,训练时总是最刻苦的一个。
练射击,他趴在地上一动不动,瞄准靶心练到胳膊发麻;练刺杀,他反复琢磨动作要领,别人练1个小时,他就练2个小时,直到把刺刀耍得得心应手。战友们都笑他“拼命三郎”,他却嘿嘿一笑:“多练点本事,才能多杀几个鬼子。”
吕俊生的“天赋”很快就在战场上显现出来。1938年6月,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仅仅一个月后,就迎来了改变他一生的山东夏津战斗。
![]()
当时,他所在的连队在夏津东部遭遇日军,双方激战正酣,子弹很快就打光了。眼看日军端着刺刀冲上来,连长喊了一声“跟鬼子拼了”,吕俊生第一个跳出战壕,手里握着上了刺刀的步枪,像一头猛虎似的冲进敌群。
日军士兵大多受过专业的刺杀训练,可在吕俊生面前,却显得不堪一击。他身高马大,胳膊长,刺刀一递就能刺到敌人,再加上早年学过的功夫,躲闪腾挪间总能避开敌人的攻击。
有个日军士官举着刺刀朝他胸口刺来,吕俊生侧身一躲,反手就用枪托砸在对方头上,那士官当场倒地。战斗中,他的肩膀和胳膊被敌人刺中了3刀,鲜血浸透了军装,可他丝毫没在意,依旧左冲右突,直到把眼前的鬼子都放倒。
战斗结束后,战友们清点战果,发现吕俊生一个人就刺死了27名日军,还缴获了15支枪。这个数字让所有人都惊呆了。要知道,当时八路军战士对付一个日军,往往需要2、3个人配合,吕俊生却凭着一己之力,创造了这样的奇迹。
![]()
消息传到师部,刘伯承师长都专门接见了他,还亲手给他签署了一等战斗功臣的嘉奖令。从此,“军中吕布”的绰号,就在八路军里传开了。
![]()
夏津一战成名后,吕俊生的军事生涯像“开了挂”一样。
1938年12月,他被派往129师随营学校受训,结业后当上了冀南军区青年纵队通讯连连长。这个职位需要经常穿梭在各个阵地之间传递情报,危险性极高,可吕俊生却干得有声有色。
他不仅能准确无误地传递情报,还常常在途中主动袭击小股日军,好几次都带着缴获的武器弹药回来,让战友们又惊又喜。
有一次,吕俊生带着两名通讯兵去前线传递情报,路过一个小村庄时,遇到了一支30多人的日伪军。他当机立断,让通讯兵隐蔽起来,自己则拿着一把大刀,绕到日伪军身后发起突袭。
![]()
日伪军没料到会遭遇伏击,顿时乱作一团。吕俊生趁机左劈右砍,一口气砍死了17名日伪军,剩下的敌人吓得魂飞魄散,扔下武器就跑。这一战,他不仅顺利完成了情报传递任务,还缴获了20多支枪,再次荣立一等功。
1940年,百团大战打响,吕俊生时任冀南军区新四旅十团六连连长,奉命攻打河北高邑县。
日军在高邑县城外修建了多个碉堡,机枪火力密集,部队进攻受阻,好几名战士都倒在了冲锋的路上。吕俊生看着心疼,咬了咬牙,对身边的战士说:“你们掩护我,我去把那挺机枪夺下来!”
他抱着一捆手榴弹,借着地形掩护,匍匐着靠近碉堡。快到碉堡跟前时,他猛地扔出几颗手榴弹,趁着烟雾弥漫,一把抓住了碉堡射击孔里正在喷火的机枪枪管。滚烫的枪管瞬间烫掉了他手掌上的皮,疼得他额头直冒冷汗,可他死死攥着不放,硬生生把机枪从射击孔里拽了出来。
战友们见状,立刻发起冲锋,很快就拿下了碉堡。战后,吕俊生的手掌上留下了一道深深的疤痕,可他却笑着说:“只要能打跑鬼子,这点伤算啥。”
![]()
同年,在攻打山东阎家庄的战斗中,吕俊生再次创造了奇迹。
当时,他率领六连对阵100多名日军,面对敌人的疯狂进攻,他沉着指挥,利用村庄里的房屋、院墙设置埋伏,还教战士们如何在白刃战中以少胜多。战斗打响后,六连战士们个个奋勇争先,日军被打得晕头转向。
最终,这场战斗以六连击毙108名日军、仅1人轻伤的战绩结束。上级为了表彰吕俊生,授予他“英雄连长”的称号,他所在的六连也被命名为“英雄连队”。
![]()
1942年,日军对华北抗日根据地发动了大规模“扫荡”,吕俊生在因此战斗中身负重伤,腰和腿部都落下了残疾,不得不暂时离开作战部队,被派到了济南军区新四旅武工队工作。
武工队的任务主要是在敌后开展游击战争,搜集情报、打击汉奸,危险性一点都不比前线低,可吕俊生还是干劲十足。
由于他擅长夜间行动,而且观察力十分敏锐,总能在敌人眼皮底下搜集到情报,战友们都叫他“猫头鹰”。
有一次,武工队接到任务,要摸清日军在平乡县的兵力部署。吕俊生主动请缨,化装成农民,背着一筐柴火混进了县城。他白天在县城里转悠,把日军的碉堡位置、岗哨数量都记在心里,晚上则悄悄溜到日军营地附近,偷听敌人的谈话。
就在他准备离开县城时,却被几个伪军认了出来。伪军大喊着“抓八路”,朝着他围了过来。吕俊生临危不乱,扔掉柴火筐,拔出腰间的短枪,一枪打倒了冲在最前面的伪军,然后趁着混乱,钻进了一条小巷。
![]()
伪军在后面紧追不舍,吕俊生却凭着对县城地形的熟悉,七拐八绕,不仅甩掉了追兵,还顺便摸清了日军的粮库位置。回到武工队后,他把搜集到的情报详细汇报给领导,为后续的战斗提供了重要支持。
还有一次,吕俊生带着7名武工队员在一个村庄开展工作,不料被数百名日伪军包围。敌人在村庄周围架起了机枪,还喊话让他们投降。
吕俊生知道硬拼不行,就和队员们商量,决定采用“声东击西”的计策。他让队员们隐蔽在村民家里,自己则拿着一把大刀,趁着夜色,悄悄摸到日军的临时指挥部附近,一把火烧了指挥部的帐篷。
日军以为遭到了大部队袭击,纷纷朝着指挥部方向跑去,吕俊生则趁机带着队员们从敌人的包围圈缝隙中冲了出去。在这次突围中,他们还打死了11名日军,没有一名队员受伤。
![]()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吕俊生又参加了解放战争,先后在冀南军区机械处、军区补充团、军区工业部任职。
![]()
他还是保持着当年的作风,凡事都冲在前面,可多年的战斗也让他的身体越来越差,各种毛病都接踵而至。
1950年,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吕俊生作为华北军区的代表参加了大会。会场上,毛主席亲切接见了他。走到吕俊生面前,毛主席笑着说:“我知道你,你很厉害!”吕俊生听了,有些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说:
“主席,这都是我应该做的,能打跑鬼子、解放国家,比啥都强。”
毛主席更是握着他的手,连连称赞他是“人民的英雄”。大会结束后,组织上想让吕俊生留在北京工作,可他却婉言拒绝了。他说:“现在鬼子已经被打跑了,国家也解放了,我这身体也不适合再留在部队了,还是让我回农村吧,能为家乡的建设出点力,我就满足了。”
![]()
就这样,吕俊生带着一个旧包裹,里面装着他的军功章和几件旧军装,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回到家乡后,吕俊生从不跟别人提自己的战功,把军功章锁在箱子里,就像一个普通的农民一样,每天下地干活、参加村里的建设。
他还担任了大队党支部委员、民兵连长,经常给村里的年轻人讲当年的战斗故事,教他们练功夫、搞生产。
1955年,新中国开始实行军衔制,很多当年的战友都劝他回部队授衔,说以他的战功,至少能评个营级或少将军衔。
可吕俊生却笑着说:“我现在是农民,要军衔干啥?能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比啥军衔都强。”
![]()
1970年11月22日,这位一生征战、功勋卓著的老英雄,离开了人世,享年63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