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粟裕为何能指挥华野3万人苏中七战七捷?伟人:他做了3件出格的事

0
分享至

1946年,我军中原突围后,与蒋管区心脏宁沪地区隔江对峙的苏中根据地,成为国民党重点进攻的主要方向之一。7月,盘踞南通的汤恩伯(后为李默庵),集结5个整编师12万人,向苏中根据地大举进攻。

粟裕指挥华中野战军3万余人,奋起迎战,从7月13日至8月31日,连续作战7次,歼敌5万余人,军史上称为“苏中战役”或“苏中七战七捷”。



这七次战斗并不是事先规划好的。在敌强我弱的解放战争初期,粟裕为何能指挥3万人,取得如此辉煌的战绩呢?毛主席曾经说过:“他做了三件出格的事。”



粟裕二让司令

1945年9月,为了迎接抗日战争胜利后新的斗争,中央确立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方针。为夺取东北,巩固华北、华中,中央调整了各大战略区领导机构和主要将领。

新四军黄克诚的第三师奉命向东北进军,第二师、第四师、第七师和叶飞纵队赶往山东,顶替由山东开往东北各部的防区。

10月,华中局及新四军军部移驻山东,华中局改称为华东局,统一指挥华中和山东两个战略区的工作。同时,华中局给中央发去急电,希望粟裕能留在华中,统一指挥华中各部作战,粟裕任司令,张鼎丞任副司令。



张鼎丞

很快,中央复电,同意了华中局的建议。当粟裕看到中央电报,却提出不同意见。他说道:“这怎么能行,应该调过来才对啊,张鼎丞同志任司令,我任副司令!”

粟裕认为由张鼎丞任出任司令,更有利于部队的工作和团结。按年龄,张鼎丞大他9岁,是兄长;按资历,张鼎丞是闽西苏区的创始人;按职位,张鼎丞是中央委员。

饶漱石告诉他,这是大家集体讨论后给中央的建议,张鼎丞同志不会有意见。

粟裕让饶漱石暂不宣布命令。当晚,他给中央发去一封电报,希望中央再次考虑一下,由张鼎丞出任司令,自己来当他的副手。



饶漱石

中央很快来电,告知粟裕,由他来担任华中军区司令员是合适的。当日深夜,粟裕坐卧不宁,再次给中央致电,要求改任副职,并详细说明了四点理由。

28日,中央收到粟裕的电报。毛主席表态:“粟裕二让司令,诚意可嘉。”于是,中央同意以张鼎丞任司令,粟裕任副司令。

关于这次任命,发生在中央和华中局高层,只有很小范围的人知道,将这一机密披露给全军的是张鼎丞。

在华中军区成立大会上,张鼎丞向大家讲述了粟裕二让司令的佳话。司令员的豁达,副司令员的谦逊深深感动了全体将士。

不仅如此,华中野战军重组后,粟裕还让一师和苏浙军区的干部,在新组建的部队中担任副职,正职由其他部队的干部担任。

公生明,廉生威。粟裕的这一做法,让华中野战军广大指战员拧成一股绳,攥成一个拳头。



粟裕:别听那一套

1945年10月10日,国共两党签订了《双十协定》。协定生效后,当时的形势,全社会非常乐观,战争的硝烟仿佛一夜之间消散了。党内也出现盲目乐观的气氛,有人说再也听不到密集的枪声了。

华野的干部,感到不好理解,向粟裕请示。粟裕回答得很简练:“别听那一套。你们回到部队要抓紧动员,准备打仗。”

1946年3月,中央致电华中局,让其精兵简政,减轻民负。按照上级指示,华中野战军4万余人,最终减至2万人。

两个月后,华中野战军精简后,却由4万余人增加至6万人,增加了三分之一。

对于粟裕的抗命行为,中央不但没有追究,反而十分欣赏。随着蒋介石假和平、真备战面目的暴露,证明和平是不可能的了。



1946年5月,华中分局书记邓子恢是农村工作的行家,认为土地革命是发动农民的关键,提议在全区进行土地改革运动。

这一提议,引起激烈争论。反对者认为,马上要进行内战了,工作的中心是备战。

粟裕再次站了出来,坚定支持邓子恢。土改和备战并不矛盾,是相辅相成的工作,更能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更能发挥人民战争的优势。

以后的事实证明,土改大大激发了贫苦农民和子弟兵的觉悟,为支持解放战争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

看似闲着,实则妙手。



邓子恢

朱德:粟裕是学习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楷模

1946年春,蒋介石准备大打。在那段时间里,粟裕异常沉默,面对地图,陷入沉思,一天也说不上两句话,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

疲惫了,粟裕就出去散散步,他也不顾警卫员,一个人沿着田径和小道往前走。

大家都知道,粟裕在思考重大问题。面对即将全面进犯的敌人,粟裕深感重担在肩,他反复思索,寻找战争初期的规律。



思考过后,粟裕得出了几个结论。

战争初期,敌强我弱,是一个变被动为主动的过程,实现转变的决定因素是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怎么才能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最好的办法是集中兵力打歼灭战。

敌人兵力占优,并且会不断增兵,战场会逐渐向纵身转移。解放区要利用内线优势,以空间换时间。

行成于思,毁于随。粟裕对形势的判断和把握,令同辈人刮目相看。



当陈毅根据中央的指示,希望华中野战军向西集结,重心放在津浦路和徐州方向时,粟裕是坚决反对的。

粟裕主张利用苏中核心的内线优势,天时地利人和,打几个胜仗,充分消耗南线之敌,而后转兵。

粟裕和陈毅同为百战宿将,思维重点不同,对战争设想不同,争辩也在所难免。

粟裕的坚持成功改变了毛主席和陈毅制定的作战方案。

当苏中七战七捷的胜利消息传到延安,朱德高兴地说道:“粟裕是学习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楷模。”

苏中战役,标志着粟裕跻身中共一流军事家的行列,他像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光芒耀眼。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芳芳历史烩 incentive-icons
芳芳历史烩
人人心藏历史敬畏, 感激岁月馈赠
5887文章数 1645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