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真心向佛的人从不烧香,日行此一事胜过拜佛百次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资料来源:《增一阿含经》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世人拜佛,往往香烟缭绕,跪拜不休。寺院之中,钟磬之声不绝,香火之盛可观。

然而,世尊当年在世时,却曾对弟子们说过一句令人深思的话:真正向佛之人,不在烧香多少,不在拜佛几何。

这话听来,似与常理相悖。自古以来,烧香拜佛不正是礼敬三宝的表现吗?

为何佛陀反而说真心向佛者从不烧香?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胜过拜佛百次的修行之法?佛陀所说的"此一事",到底是指什么?



这个问题,若不明了,恐怕世人就要在外相上空耗光阴了。要知道,佛法重在内修而非外求,重在实践而非形式。当年佛陀在世时,就曾因此事教化过一位虔诚却迷途的信众,那一番开示,至今仍是修行路上的明灯。

那时,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说法。这座精舍是须达长者倾尽家财所建,园中树木葱茏,殿宇庄严,每日都有无数信众前来听法。

一日清晨,天色微明,一位名叫善施的居士早早来到精舍门外。他提着沉重的香炉和各色供品,汗水已经湿透了衣衫。这善施本是城中富商,家资颇丰,自从皈依佛门之后,便日日来此烧香礼拜,从未间断。

他进得园中,先是恭恭敬敬地在佛像前摆好供品,然后点燃了整整一百零八支檀香。香烟袅袅升起,他跪在蒲团上,额头触地,一拜再拜,口中念念有词:"世尊慈悲,弟子善施今日又来礼拜,愿以此功德,消除业障,早证菩提。"

如此拜了足有一个时辰,善施这才起身,却见一旁站着佛陀的侍者阿难尊者。阿难面带微笑,问道:"善施居士,你每日如此虔诚,实在难得。"

善施连忙合掌:"尊者过誉了。弟子只是尽一点心意,比起那些大修行者,实在微不足道。不过弟子有一事不明,想请教尊者。"

"居士请说。"阿难温和地答道。

善施迟疑片刻,终于说出心中疑惑:"弟子每日烧香拜佛,已有三年之久,从未懈怠。可是这心中的烦恼,似乎并未减少多少。生意上的纷争依旧让我焦虑,家中的琐事仍然使我心烦。弟子想,是不是烧的香还不够多,拜的次数还不够诚?"

阿难听了,并未立即回答,只是说:"居士此问,正是许多修行人的困惑。不如去请示世尊,听听佛陀怎么说。"

于是阿难引着善施来到讲堂。彼时佛陀正在为众比丘说法,见善施前来,便让他坐下旁听。那日佛陀讲的,恰好是关于真正的供养。

"诸位弟子,"佛陀的声音平和而有力,"你们以为,何为真正的礼敬三宝?"

座中有比丘答道:"世尊,弟子以为,应当烧香、献花、供养饮食,以表恭敬之心。"

又有比丘说:"应当建造寺院,塑造佛像,让更多人得以礼拜。"

佛陀微微点头,又摇了摇头:"你们说的,都是供养的形式。这些形式并非不好,但若执着于此,便会迷失本心。"

众人都露出疑惑的神色。善施更是不解,难道自己这三年的虔诚都错了吗?



佛陀看出了众人的困惑,便说起一个往事来:"我初成道时,在鹿野苑为五比丘说法。那时,有一位名叫耆婆的医师也在场。他听完法后,问我:'世尊,我是一介凡夫,不能出家修行,那我应当如何礼敬佛法?'

我对他说:'耆婆,你既是医者,便当以医道行佛道。见病苦之人,当如见我;施医药救助,便是供养。你若能每日以慈悲心治病救人,胜过在我面前燃千支香、拜万次佛。'

耆婆听后大悟,此后行医数十年,救人无数,从未收过贫苦之人的诊金。他虽一生未曾在寺院烧过一支香,却是真正的佛弟子。"

善施听到这里,心中一震。他想起自己这些年,每日在佛前烧香,却从未想过如何在生意中行善,反而还常常为了利润与人争执不休。

佛陀继续说道:"又有一次,在王舍城,有位织布女前来见我。她泪流满面,说自己贫穷,连一支香都买不起,如何能够供佛?

我问她:'你每日做什么?'

她答:'织布为生。'

我便对她说:'那你就在织布时,心中念着慈悲,让你织的每一匹布,都能为穿戴者带去温暖。你若能做到这一点,所织之布便是供养,你的慈悲心便是香火。'

那织布女依教奉行,此后数年,每织一布必发慈悲愿。她织的布,穿在身上格外舒适,众人都称赞不已。她虽贫穷,从未能烧香拜佛,却是真正懂得佛法之人。"

此时,又有一位比丘问道:"世尊,弟子明白了,您是说外在的供养不重要,重要的是内心吗?"

佛陀摇头:"不是说外在供养不重要,而是说不能只有外在而无内在。烧香拜佛,若是发自真心,自然也是功德。但若只知烧香拜佛,却不知在日常行持中实践佛法,那便是舍本逐末了。"

善施此时已是满头大汗,他想起自己在生意场上的种种作为,虽然每日来寺院礼拜,但回到店里,该斤斤计较还是斤斤计较,该与人争利还是争利,这又算什么修行呢?

佛陀看向善施,慈悲地说:"善施居士,你每日来此烧香拜佛,我都看在眼里。你的虔诚我并不怀疑,但我问你,你烧香时想的是什么?"

善施老实答道:"弟子想着消除业障,增长福报,将来能够往生善处。"

"那你拜佛时想的又是什么?"

"弟子想着祈求佛陀庇佑,让弟子生意兴隆,家宅平安。"

佛陀点点头:"这也是人之常情。但我再问你,你在店铺中待客时,可曾想过如何让对方得到真正需要的商品,而不是只想着多赚他的钱?你在与同行交往时,可曾想过如何互助互利,而不是只想着独占市场?"

善施语塞,半晌说不出话来。

佛陀接着说:"烧香拜佛,是表达恭敬之心,这本身没有错。但若以为只要烧香拜佛就能得到庇佑,却不在日常行为中改过迁善,那就好比一个人天天喊着要去远方,却从不肯迈开脚步。真正向佛之人,不在于烧多少香,拜多少次,而在于是否将佛法融入生活,在每一个当下都能行善积德。"

座中众人,无不动容。

这时,有位年轻的比丘站起身来,恭敬地问道:"世尊,那您能否告诉我们,究竟什么才是最殊胜的供养?什么样的修行,才能真正契合佛法?"

佛陀环顾四周,目光中充满了慈悲与智慧:"你们既然诚心发问,我便明说。真正的供养,不在外相,而在内心;不在形式,而在实践。若要说什么样的修行胜过烧香拜佛,那便是......"

说到这里,佛陀停顿下来,殿中一片寂静。

所有人都屏息凝神,等待着佛陀揭示这个秘密。善施更是紧张得手心出汗,他这三年的疑惑,终于要得到解答了吗?



阿难尊者看着众人期待的目光,心中明白,世尊将要说出的。

是修行的根本,是超越一切外在形式的真谛。

这番话,若能听入耳中,入于心间,那才是真正的福报。

当年波斯匿王听闻此法后,三日不朝政,只是反复思量。

最终痛哭流涕,说自己枉为国王,却不懂这最根本的道理。

到底是什么样的修行法门,竟有如此威力?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