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智化吐槽深圳机场的事情讨论,越来越偏离事件本质!
目前,公众的矛头指向郑智化的措辞与态度上:郑智化明明有多名工作人员帮助他登机,却用“连滚带爬”夸大自己的体验感,欺骗公众对他遭遇的同情!
视频曝光后,公众注意力从“残障人士权益”这一本质问题,迅速转向“郑智化是否夸大其词”的表象争论。很可惜,这种焦点转移,让一个有价值的公共议题沦为一场站队游戏。
![]()
深圳机场解释20公分高度差是安全规范,这代表了机场方面“规则优先”的思维方式,更反映出我们的公共规则设计,仍停留在满足“标准人”需求的阶段,那么8500万残障人士的出行困境,是否考虑过呢?
郑智化作为残障人士,他的出行体验很糟糕,提出了质疑,深圳机场也道歉回应,而且说会做出改进,但是我们很多人还是抓住郑智化的“连滚带爬”的虚妄表达!
机场强调“20厘米安全差”的合理性,郑智化希望得到机场对一个残障人士的尊重,网友批评郑智化矫情夸大其词。但真正的矛盾在于:为何不能通过更人性化的设计(如可调节坡道)同时兼顾安全与尊严?
为何我们出行在外很少见到残障人士在公众场合活动呢,毕竟我国有8500万残障人士,他们为何深居简出呢?
想一想我们城市的盲道设计,想一想我们公共设施给残障人士是否友好。说真的,我们这一块有差距的,不承认不行。
![]()
在国内很多地方,无障碍设施大多停留在“有即可”,盲道断头、坡道过陡比比皆是。
在我们国内很多旅游景点,一个乘坐轮椅的人,是否能顺利出行呢?
当大多数人享受便捷出行时,残障人士却可能为基本通行权苦苦挣扎。一个文明社会不能忽视这种内在的不平等。
真正包容性的设计应该考虑人类的多样性而非同一性,从残障人士到老年人、儿童,公共空间应该是全民共享的场所。
这一次,“道歉-整改”的危机公关模式掩盖了本质缺陷。深圳机场火速道歉并试点新设备,看似高效,实则是“热搜驱动型治理”,如果缺乏长效机制,风波过后服务很可能会退回原状。
郑智化事件是一面镜子,照见我们在文明赛道上的差距,只有当弱势群体的尊严不再依赖“完美表演”和热搜引发关注,社会才真正迈向文明。
![]()
当然,一个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态度,暴露了文明程度的短板,一个成熟社会不应只在舆论压力下才展现关怀,只有将无障碍建设视为全民福祉而非慈善施舍,才能实现真正的“弱有众扶”。
网友执着于“连滚带爬”的用词夸张,却忽略了残障人士出行困境的结构性本质。支持者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缺失,但易被情绪化表达带离核心议题。
是仅保障大多数人便利的社会,还是包容多元需求、不让任何人掉队的社会?郑智化经历的20公分高度差,测量着我们离真正文明社会的距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