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孩子叛逆,是来度化你!子女有这三种表现,是你前世的善知识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本文资料来源:《华严经》《杂阿含经》《法句譬喻经》《大宝积经》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纯属虚构,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佛法中有一个词叫"善知识",指的是能够引导我们走向觉悟的人。这样的人不见得温柔慈悲,不见得对你和颜悦色,反倒可能处处与你作对,让你不得安宁。就像当年迦叶尊者修头陀行,风餐露宿,旁人都说他太过苦修,太过执着,可佛陀知道,这样的苦行正是迦叶悟道的法门。有的人天生就是来磨砺你的,来打破你的执念的。

很多父母把孩子的叛逆当成祸患,觉得这孩子不省心,让人操碎了心。可是你有没有想过,那个让你头疼的孩子,那个处处与你对着干的孩子,那个让你夜不能寐的孩子,会不会正是你前世的善知识?会不会是专门来度化你,来帮你了却前世因缘的?

佛经中说,父母子女之间的缘分,不外乎四种:报恩、报怨、讨债、还债。你前世欠他的,这辈子他来讨;他前世欠你的,这辈子来还;你前世对他有恩,他来报恩;你前世对他有怨,他来报怨。可是有一种最殊胜的缘分,世人往往看不透——那就是善知识的缘分。他不是来报恩的,也不是来报怨的,他是来帮你破执、帮你开悟的。

如果你家孩子有这三种表现,你可得留心了,这可能就是你前世的善知识来度你了。



第一种表现:处处与你作对,让你放下我执

在《杂阿含经》里记载过这样一段故事。舍卫城中有一位长者,家财万贯,独子早夭,晚年得了一个儿子,取名叫须达。这孩子打小就和别的孩子不一样,不爱读书,不喜礼佛,整日在街市上游荡,结交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

长者是虔诚的佛弟子,每日清晨都要到精舍礼佛,听佛陀讲经说法。他多次带须达去,可这孩子就是不肯去,硬拉着去了,也是东张西望,心不在焉。长者给他讲五戒十善,他左耳进右耳出;教他持诵经文,他转头就忘了。

长者心急如焚,专程去请教佛陀:"世尊,弟子不知前世造了什么恶业,生了这样一个儿子。我教他向善,他偏要作恶;我让他向东,他偏要向西。这孩子是来讨债的吗?是来报怨的吗?"

佛陀笑而不语,只是让长者先回去,说机缘到了自然会明白。

这天夜里,长者在家中打坐念经。忽然听到院门外传来喧哗声,出门一看,竟是须达和一群地痞流氓在门口喝酒闹事。长者气得浑身发抖,冲上去就要教训儿子。

须达见了父亲,非但不躲,反而大声说道:"你天天念经拜佛,说什么众生平等,慈悲为怀。可你看看你现在的样子,满脸怒容,恨不得把我打死。你的慈悲在哪里?你的平等心在哪里?"

这一句话,说得长者愣在当场。

他猛然想起,自己修行多年,嘴上说要慈悲众生,可对自己的儿子却动不动就生气,动不动就想发火。他对精舍里的比丘毕恭毕敬,对城中的穷人也能施舍布施,可对自己的儿子却充满了嗔恨。这慈悲心,到底是真是假?

长者呆立在月光下,忽然泪流满面。他跪倒在地,对着儿子的背影拜了三拜。

第二天清晨,长者来到精舍,向佛陀讲述了昨夜的事。佛陀说:"善哉,你终于看到了自己的我执。你一直以为自己在修行,可你的慈悲心里掺杂着分别,你的平等心里掺杂着执着。你对僧人恭敬,是因为他们持戒修行;你对穷人布施,是为了积累功德;可对你的儿子,你想要的是他听话,是他顺从,是他按照你的意愿去活。你有没有想过,他也是独立的生命?他也有自己的因缘和道路?"

长者听了,恍然大悟。原来这些年,他一直以为自己在修行,实际上心里牢牢抓着一个"我"——我的想法,我的安排,我的期望。儿子不听话,让他生气,是这个"我"受到了冒犯。儿子不学佛,让他焦虑,是这个"我"得不到满足。

佛陀说:"须达是你前世的同参道友,他发愿来帮你破除我执。他用这样的方式,让你看到自己内心深处的执着和分别。你现在明白了,这才是真正的善知识。"

这个故事在佛经里并不算长,可细细品味,道理深得很。多少父母,嘴上说爱孩子,心里想的却是"我要孩子听话","我要孩子成才","我要孩子给我争气"。这个"我"字当头,哪里还有真正的爱?哪里还有真正的慈悲?

孩子不听话,处处与你作对,未必是他叛逆,未必是他不懂事,很可能是在帮你看清楚:你修行了这么多年,这个"我执"还在不在?你念了这么多经,这个"分别心"还在不在?

第二种表现:多病多灾,消你宿世业障

《法句譬喻经》里讲过一个故事。佛陀在世的时候,舍卫国有一个长者叫做给孤独,他是佛陀的大护法,修建了祇园精舍供养佛陀和僧团。给孤独长者有一个女儿,从小体弱多病,三天两头要请医生,花了无数钱财也治不好。

长者为这个女儿操碎了心。他请来全国最好的医生,用最好的药材,可女儿的病就是时好时坏,反反复复。有人劝他:"这孩子怕是前世业障太重,不如送到寺院去,让她出家修行,说不定能好。"

长者舍不得,女儿是他的掌上明珠,怎么能送去出家?他咬着牙,继续为女儿四处求医。

这一年,女儿的病又发作了,高烧不退,奄奄一息。长者跪在佛陀面前,痛哭流涕:"世尊,弟子不求别的,只求您救救我的女儿。她才十几岁,还没好好活过,不能就这样走了。"

佛陀说:"你女儿的病,不在身上,在你心上。"

长者不解:"弟子哪里做错了?弟子为她请最好的医生,用最好的药,日日夜夜守在她床前,怎么会是我的错?"

佛陀说:"你前世曾是一个猎人,打猎为生。有一次你在山中设陷阱,捕到一只母鹿。那母鹿怀着幼崽,眼中满是哀求,可你不为所动,将它杀了,取了鹿皮卖钱。那母鹿临死前发愿,来世要让你也尝尝骨肉分离之苦,要让你也为子女的性命担惊受怕。"

长者听了,浑身发抖:"那我女儿是那只小鹿?"



佛陀摇头:"你女儿是来度你的善知识。她用自己的病痛,来消你的业障,来让你体会众生的苦。你想想,当年那母鹿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孩子还未出生就要死去,它的心是什么滋味?现在你女儿生病,你日夜守在床前,你的心又是什么滋味?"

长者忽然明白了。他这些年虽然修行,虽然布施,可心里一直有个执念——我的女儿不能有事,我的家不能出事。他的慈悲心,只能施给外人,施给陌生的众生,可一旦轮到自己,轮到自己最在乎的人,他就放不下了。

女儿的病,看起来是在折磨他,实际上是在帮他消业障,帮他体会众生皆苦的道理,帮他真正生起平等的慈悲心。

后来长者放下了执念,不再执着于女儿一定要康复。他开始真心为一切众生的苦难而悲伤,为一切众生的痛苦而流泪。奇妙的是,当他放下的那一刻,女儿的病竟然慢慢好了起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孩子的病痛,孩子的灾难,看起来是苦,实际上是在帮父母消业。你前世欠下的债,种下的因,这辈子要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还,来消。如果你只会抱怨,只会痛苦,那业障就消不掉;如果你能从中体会到众生皆苦,能生起真正的慈悲心,那业障就消了,债也还清了。

第三种表现:特立独行,破你的所知障

《增一阿含经》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佛陀的弟子中,有一位叫做富楼那,是说法第一的比丘。富楼那在出家前,是婆罗门种姓,家学渊源,精通吠陀经典。他的父亲是当地有名的大学者,门下弟子数百人。

富楼那有个儿子,从小聪慧异常,可是行事却处处与常理相悖。别的孩子都在读吠陀经,他偏要去研究佛法;别的孩子都尊敬婆罗门,他偏说种姓平等;别的孩子都按部就班地学习家族传承的学问,他偏要自己去寻找真理。

富楼那当时还没出家,对儿子的行为非常不满。他觉得自己是有学问的人,儿子理应继承家业,光耀门楣。可这孩子偏偏不走寻常路,天天跟他辩论,质疑他多年来深信不疑的道理。

有一次,富楼那在家中给弟子们讲课,讲到婆罗门是天生高贵的种姓,首陀罗是天生低贱的种姓,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他的儿子突然站起来,当着所有弟子的面说:"父亲,你说婆罗门高贵,可高贵在哪里?如果一个婆罗门作恶多端,一个首陀罗心地善良,难道婆罗门还是高贵的吗?高贵和低贱,应该看内心,看行为,不是看出身。"

富楼那气得浑身发抖,当场将儿子赶出书房。他觉得这孩子大逆不道,不知天高地厚,将来一定没有出息。

可是儿子的话,像一根刺一样扎在他心里。夜里辗转反侧,他忽然想:我这一辈子都在传授这些知识,可我真的相信这些知识吗?还是只是因为从小就这样学,就这样教,习惯了,就以为这是真理?

过了几个月,富楼那听说佛陀来到舍卫城讲经说法,说的是众生平等,破除种姓观念。他想起儿子的话,心里一动,去听了佛陀讲法。

那一次,他听到佛陀说:"不是出身决定尊贵,是行为决定尊贵。一个人内心清净,行为向善,才是真正的婆罗门。"

富楼那当场泪流满面。他忽然明白,儿子这些年处处与他作对,不是叛逆,不是不孝,是在打破他的所知障。他自以为学问渊博,实际上被知识束缚住了;他自以为见多识广,实际上困在旧有的观念里出不来。儿子用这样的方式,逼他去思考,去质疑,去寻找真正的真理。

后来富楼那出家,成为佛陀的弟子,成为说法第一的阿罗汉。每次讲法,他都会想起儿子当年的那些质疑,那些看似叛逆的言行,其实都是在帮他破除执着,帮他走上正道。

这样的孩子,在现代社会更是常见。他不按你的期望去读书,不按你的安排去工作,他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道路。你觉得他不听话,觉得他不懂事,可有没有想过,他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告诉你:你的那些观念,你的那些执着,未必是对的?

这三种表现,看起来都是在给父母添麻烦,添堵心。可佛法讲因缘,讲业报,更讲慈悲和智慧。如果你只看到表面的苦,看不到背后的因缘,那就辜负了这场相遇。



《父母恩难报经》里,佛陀对弟子们说:"假使有人,左肩担父,右肩担母,研皮至骨,穿骨至髓,绕须弥山,经百千劫,血流没踝,犹不能报父母深恩。"父母恩深似海,可是父母子女之间的因缘,却远比恩情复杂得多。

有的孩子,是来帮你还前世的债;有的孩子,是来帮你了前世的愿。那些让你最头疼的孩子,那些让你最心痛的孩子,往往藏着最深的因缘,最大的度化之恩。

可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秘密?遇到这样的孩子,作为父母又该如何去做,才能真正领会这份善知识的苦心?佛陀在经中给出了什么样的开示?历代祖师又是如何看待父母子女的因缘?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