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簿上是如何记录寿命长短?黑白无常透露:这7种定数早已注定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本文资料来源:《梵网经》《太上感应篇》《太平广记》《了凡四训》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纯属虚构,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民间流传着这样一本奇书,名为生死簿。传说这本簿子由阴司掌管,记录着人间每一个生灵的寿命长短、富贵贫贱。黑白无常手持勾魂索、拿着生死簿,到了阳寿将尽之时,便会前来勾魂。

可人的寿命究竟是怎样被定下的?是一出生就已注定,还是后天可以改变?那些延年益寿的,又是凭借什么样的功德?那些英年早逝的,又是因为什么样的业报?

佛门讲因果,道家说天命,儒家论德行。关于人的寿数,自古便有无数的传说与记载。《太上感应篇》中说:"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人皆恶之,刑祸随之,吉庆避之,恶星灾之,算尽则死。"这短短几句,道出了人生祸福与寿数的关联。

生死簿上那一笔一划,看似命中注定,实则暗藏玄机。黑白无常勾魂之时,手中生死簿上的数字并非一成不变。有人本该五十而终却活到八十,有人应享百年却早早夭折。这其中的奥秘,藏在人的一言一行、一念一思之中。



唐朝年间,洛阳城中有位书生名叫裴度。这裴度自幼聪慧,饱读诗书,却屡试不中,家境贫寒到连饭都吃不上。有一天,他在街上遇见一位相士,那相士看了他的面相,摇头叹息道:"公子面相贫薄,纵纹入口,恐有饿死之忧。"

裴度听了心中悲凉,但也没有多想。几日后,他去香山寺进香,在佛堂外捡到一个包裹,打开一看,里面是数十条珍贵的玉带。裴度虽然穷困,却不起贪念,在寺中等了整整一天。傍晚时分,一位老妇人急匆匆赶来,见到包裹还在,喜极而泣。

原来这些玉带是要献给官府用来换取儿子性命的。裴度将东西还给老妇,那老妇人千恩万谢而去。过了些日子,裴度又遇见那位相士,相士大为惊讶:"奇哉!公子面相大变,贫薄之相已去,纵纹已断,这是有阴德所致。不出十年,必有大富贵。"

果然,裴度后来考中进士,官至宰相,寿享高龄。这个故事在《太平广记》中有详细记载,说的便是人的寿数虽有定数,却可以通过德行改变。

无独有偶,宋朝时期的袁了凡也有类似的经历。袁了凡年轻时遇到一位精通皇极数的云南孔先生,孔先生为他算命,说他某年考第几名,某年当官,某年升迁,某年无子而终,寿数五十三岁。

起初,每一件事都应验了。袁了凡认为一切都是命中注定,便不再用心读书,不再刻意求取功名。直到他去栖霞山拜访云谷禅师。云谷禅师问他:"凡人之所以为凡人,就是因为妄念纷飞。你静坐三天,我却不见你有一丝妄念,这是为何?"

袁了凡回答:"我的命数已经定了,想也没用。"

云谷禅师听了哈哈大笑:"我以为你是豪杰,原来还是凡夫。命运虽有定数,却可以改变。《易经》有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你若能广积阴德,力行善事,命运岂是定死的?"

云谷禅师教他记录每日善行恶行,发愿做三千件善事。袁了凡从此改过迁善,每日记录功过格。本来命中无子,后来却得了两个儿子;本来寿数五十三,最后活到七十四岁。这些都记载在他的《了凡四训》中,成为后世研究命运与因果的重要典籍。

这两个故事,一个见于正史,一个出自自传,都印证了同一个道理:人的寿数并非一成不变。

说到生死簿,还要从一个更古老的传说讲起。相传在上古时期,人间秩序混乱,生死无常,阴阳失调。天帝便命泰山府君掌管幽冥,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生死记录体系。

泰山府君手下设有十殿阎罗,各司其职。其中,第一殿秦广王掌管生死簿,负责记录人间每一个生灵的生辰、寿数、福德。黑白无常则是阴差,专门负责按照生死簿上的记录,到时辰就勾走阳寿已尽之人。

但这生死簿并非死板的账本。在道教典籍《太上三生解冤妙经》中记载,人的寿命分为"正寿"和"余算"。正寿是出生时天定的基础寿数,这个数字写在生死簿的第一栏。余算则是根据此人一生的善恶行为来增减,写在第二栏。

一个人若是作恶多端,生死簿上就会被减寿。轻则减十日、一月,重则减一年、十年。若是行善积德,则会增寿,少则数月,多则数十年。等到阳寿将尽,黑白无常查看生死簿时,看的是正寿加减余算后的最终数字。

佛门中也有类似的说法。《增壹阿含经》中记载,世尊曾对弟子们说:"众生寿命长短,皆由业力所感。"什么是业力?就是人的行为、语言、思想所产生的力量。善业积累多了,自然增福延寿;恶业累积重了,必然折福减寿。

世尊住世时,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舍卫城中有位长者,家中生了一个男孩,相貌端正,人见人爱。但这孩子生下来手中就紧握着一枚金币,取出后手中又会出现新的金币,取之不竭。



长者十分疑惑,抱着孩子去问佛陀。世尊用神通观察,见到这孩子过去生中的因缘。原来在过去无量劫前,这孩子曾是一个穷人,有一天路过寺院,见到佛像庄严,心生欢喜,便从身上摸出唯一的一枚金币,虔诚供养。

当时他发愿:"愿以此功德,生生世世不受贫穷。"就是这一念善心,这一枚金币的布施,让他此后生生世世都不缺钱财。不过这只是财富的果报,关于寿命,世尊又讲了另外的道理。

有一次,目犍连尊者在托钵化缘时,见到一个即将生产的妇人,用神通一看,知道这孩子一出生就会死去。目犍连尊者便劝妇人多行善事,多念佛号,希望能改变婴儿的命运。

妇人听从教诲,每日虔诚念佛,还发愿要救护众生。七日后孩子出生,原本该夭折的婴儿竟然活了下来,而且健康活泼。目犍连尊者再用神通观察,发现原本生死簿上记载此子寿数只有一日,但因为母亲这七日的虔诚善行,已经增添了数十年阳寿。

这个故事在《杂宝藏经》中有记载,说明即便是将要出生的孩子,其寿数都可以通过善行改变,何况是已经出世多年的成人?

可究竟什么样的行为会增寿?什么样的行为会减寿?这就要说到因果业报的具体内容了。

在《大智度论》中,龙树菩萨曾详细论述过影响寿命的各种因素。他说人的寿命长短,并非单纯的天定,而是由多种因缘和合而成。有些是前世带来的业报,有些是今生造作的善恶,这些力量交织在一起,共同决定了一个人最终能活多久。

历史上有许多真实的记载,印证了这个道理。唐朝的孙思邈,被后世尊为药王,据说他活了一百四十多岁。孙思邈不仅医术高明,更重要的是他一生慈悲为怀,救死扶伤,从不计较贫富贵贱,对每个病人都一视同仁。

他在《千金方》中写道:"人命至重,有贵千金。"正是这种视生命为至宝的慈悲心,为他积累了无量的功德。有一次,他在山中采药,见到一条受伤的小蛇,别人都说是毒蛇要避开,他却细心为小蛇包扎伤口,还带回家中调养。

几天后,一条大蛇带着许多同类来到他家门口,他以为是来报复的,没想到那些蛇竟然衔来各种稀有的药材,原来那小蛇是龙王之子,这些药材是龙宫的宝物。孙思邈用这些药材救了更多的人,也为自己积累了更深的福德。

与之相反的例子也不少。明朝时有个屠户,专门杀猪宰羊,每日杀生无数。有一天晚上,他做梦梦见无数的猪羊来向他索命,被他杀死的动物在梦中变成厉鬼,撕咬他的身体。

醒来后他发现自己身上莫名其妙出现许多伤口,溃烂不止。他去找僧人询问,僧人说:"你杀生太重,损伤慈悲心,折损阳寿。若不及时悔改,恐怕活不过五十。"

这屠户大惊,连忙放下屠刀,改行做素食生意,还经常去寺院放生。后来他的身体逐渐好转,最后活到七十多岁。这个故事出自《现果随录》,是清朝文人记录的真实案例。

类似的记载在佛经和史书中数不胜数。东晋时期的葛洪在《抱朴子》中也专门论述过延寿之法。他说道家修行之人,除了炼丹服药,更重要的是积累阴德。"欲求长生,必先立功。"立什么功?救济贫困,保护生灵,宽厚待人,这些都是立功的方式。

葛洪还记载了许多真实案例。有个修道之人,在山中修炼多年,自以为可以成仙了。有一天,他师父对他说:"你虽然勤于修炼,但功德未满,恐怕难以突破。"

这修道人不解,师父便让他用法术查看自己的阴德。他这一查不要紧,发现自己虽然修炼刻苦,但平日里对山下百姓的疾苦不闻不问,见到有人求助也不理会,一心只想着自己成道。这样的修行,只是自了汉,没有济世之心,功德自然不够。

后来这修道人下山,行医救人,修桥铺路,做了许多利益众生的事情。几年后再回山中修炼,很快便有了突破。这说明寿命和修为,不仅看个人修炼,更看对众生的贡献。

在佛经中,对于寿命长短的因果,有更详细的论述。《优婆塞戒经》中,世尊对在家弟子说法时,专门讲到了长寿的因缘。世尊说,有人今生长寿,是因为过去生中不杀生、不恼害众生、心怀慈悲。

世尊还举了一个例子。过去有个国王,生性残暴,喜欢狩猎,每次打猎都要杀死无数飞禽走兽。有一天,他追赶一只鹿,追到深山中迷了路。正当饥渴难耐之时,遇见一位在山中修行的仙人。

仙人虽然看出国王业障深重,但还是给了他食物和水,还为他指引回宫的路。国王感激,问仙人需要什么回报。仙人说:"只求大王能够减少杀生。"

国王听了,当时答应了,但回到宫中后,很快就忘了。继续大肆捕猎,甚至还派人去抓野兽,关在笼中慢慢折磨取乐。没过几年,国王突然得了怪病,全身溃烂,痛苦不堪,四十岁就死了。

而那位仙人,一生慈悲,不伤害任何生灵,在山中修行,活了一百二十多岁,最后在禅定中安然而逝。这就是杀生与不杀生,在寿命上的差别。



说到这里,或许有人会问:既然寿命可以通过善恶增减,那么究竟是哪些具体的行为会影响寿数?生死簿上记录的那些增减数字,到底依据什么标准?

黑白无常勾魂时,手中的生死簿上密密麻麻写着各种增减记录。但归根结底,能够真正影响寿数的,只有七种根本定数。这七种定数,既是因果铁律,也是修行法门。

有人终生修善却早逝,有人恶贯满盈反而长寿,这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实则都包含在这七种定数之中。它们不仅决定了一个人能活多久,更决定了死后去往何处。

佛门中对这七种定数有详细的论述,道家典籍也有相应的记载。了解这七种定数,不仅能知晓生死的奥秘,更能指引修行的方向。

那么,究竟是哪七种定数,竟然有如此大的力量,能够左右人的生死寿数?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