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俄总统普京突然现身前线,对联合部队集团的一个指挥点展开视察,并认真听取了各指挥官的最新情况汇报。
![]()
俄军总参谋长格拉西莫夫进行了情况汇总:红军城和季米特洛夫地区的乌军已被团团围住。在哈尔科夫州库皮扬斯克以及顿涅茨克州克拉斯诺阿尔梅斯克这两个地方,超过1万名乌军被俄军分割包围。俄军成功控制了奥斯科尔河渡口,还解放了沃尔昌斯克市70%的区域。
特别是红军城,乌克兰《真理报》在报道中罕见地承认,这座东部重镇的局势已经“极度危急”。俄军不仅渗透进了城市内部,还控制了周边的铁路线以及达亨克 - 诺沃帕夫利夫卡 - 赫纳蒂夫卡沿线的关键村庄,乌军的无人机操作员和炮兵阵地成了俄军重点打击的目标。
据相关消息透露,指挥部与坚守阵地近三个月的步兵之间的联络几乎中断,只能通过无线电来确认士兵是否还活着。
更为严峻的是,所有通往城内的补给路线都被俄军无人机全天候监控着。运送伤兵的小队甚至在郊区遭遇了伏击,导致“救援行动变成了新增伤亡”。
电报频道流传的“最后通牒”表明,俄军要求红军城的乌军尽快投降,否则将面临被全歼的命运。尽管乌军空降突击部队宣称重新控制了苏赫茨克村,但这种局部反击,基本上难以扭转整体的困局。
可以说,乌克兰的战线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崩塌。
与以往不同的是,普京此次下达了一条意味深长的指令,要求俄军“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确保那些试图投降的乌军士兵不被己方督战队射杀,同时营救被挟持的平民。
![]()
这道命令的背后,隐藏着俄军战略的重大转变:通过“围三阙一”的心理战来瓦解乌军的抵抗意志,同时把人道主义行动转化为舆论武器。
有分析认为,普京此举既是对国际社会批评的预判性回应,也暴露出俄军对即将到来的大规模俘虏潮有了应对预案。
当格拉西莫夫汇报称外籍雇佣兵占比高达60%,甚至出现了非裔美国人和哥伦比亚籍士兵时,乌克兰兵源枯竭的警报已经响得震耳欲聋。
乌克兰前线的军事压力正和后方的社会崩溃相互呼应。俄罗斯对乌克兰的国防工业和能源设施发动了大规模的集群打击,9枚“伊斯坎德尔 - M”导弹和62架无人机划破夜空,虽然部分被乌军拦截,但仍造成了基辅等多地的伤亡。
更致命的是,基辅的第五、第六热电厂在持续的空袭中瘫痪,首都大面积停电限电。官方通告直言“这将是最艰难的冬天”,建议民众向郊外疏散,基辅等城市全面实施了限电停水措施。
这种“能源绞杀战”直接瞄准了社会的稳定性。俄军的战略意图十分明确:通过摧毁电力能源系统,让乌克兰的工业生产陷入停滞,使城市陷入黑暗和寒冷,最终引发民众骚乱,逼迫当局进行谈判。
在冬季来临之前,能源系统的毁灭将比炮弹更能摧垮社会秩序。
观察俄军近期的战术可以发现其推进轨迹:在经历了巴赫穆特“绞肉机式”的攻坚之后,转向了“孤立 - 围困 - 劝降”的城市战新模式。
在红军城战役中,俄军避免了巷战的消耗,转而控制交通线实施长效围困。这种转变在大幅降低伤亡的同时,加剧了乌军的后勤危机。
![]()
当前,俄军已经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冬季恶劣的天气将成为“天然助攻”。
未来战场可能会出现三种趋势:一是红军城陷落引发顿巴斯防线系统性崩溃,俄军兵锋抵近第聂伯罗;二是乌军重组防御,但要承受能源设施被毁带来的民生压力;三是西方援助重启使战局陷入僵持,但到2026年俄乌或将进入“冻结冲突”模式。
无论如何,乌克兰已经面临着兵源匮乏、人口流失、工业基础瓦解的长期困境。而欧洲虽然一直在为乌克兰摇旗呐喊,希望其能坚持到最后,但目前来看,俄方应该也有能力完成自己的战略目标,只需权衡好“领土收益”与“经济透支”的平衡点。
这场战争早已超越了战场上的胜负,成为了持久力、科技力与舆论影响力的多重较量。预计接下来,俄乌战争的局势会越来越清晰,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