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风采,津城闪耀!近日,市委宣传部、市委文明办公布2025年度100名“最美重庆人”选树结果,江津区7名个人(集体)成功入选。他们来自江津区机关、学校、医院、乡村等基层一线,他们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落实市委决策部署,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弘扬重庆城市精神,恪守江津人的厚道品格,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是各行业各领域的标杆榜样,展现了新时代重庆人的良好风貌。
先进典型是一种彰显进步的力量,是一面鼓舞斗志的旗帜,是一座指引方向的灯塔。为扎实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和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讲好先进典型奋进故事,充分发挥榜样教育人、鼓舞人、引领人的重要作用,激励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奋发向上、见贤思齐、崇德向善,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即日起,区融媒体中心陆续对江津区7名“最美重庆人”先进事迹进行展示。让我们一同走进他们的故事,见证平凡中的伟大,从他们的热爱与奉献中,追随“最美”脚步,弘扬“最美”精神,汲取“最美”力量!
本期推出
“最美重庆人”
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处长
汪应先进事迹
 ![]()
汪应,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处长。2024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并颁发专家证书,获全国技术能手、重庆市优秀技能人才、重庆市技能大师、重庆市全市技术能手、重庆市职业教育中青年领军人才、最美重庆人、最美巴渝工匠等荣誉称号。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全国优秀创新创业导师等奖项。
在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处长汪应的办公桌上,静置着一枚小小的计算机模型,上面镌刻着“选一事,闯到底”。这不仅是他的座右铭,更是他用二十二载春秋,在三尺讲台、在实训基地,用汗水和智慧一笔一划书写的人生注脚。
一次大学“三下乡”支教经历,让他坚定了投身职业教育、助力更多学子技能报国的信念。从初登讲台的青涩,到如今成为学生们口中的“应师傅”、岗位上的“开拓者”,汪应始终以一颗匠心、一份坚守、一股闯劲,扎根职业教育一线,用行动诠释何为“择一业、精一技、钻一生”。2024 年11月,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决定向汪应颁发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证书,以表彰其在教育教学领域作出的突出贡献。
 ![]()
▲汪应指导学生操作智能机器人
扎根职教,点亮学子成才路
2003年,22岁的汪应在面对人生道路选择时,毅然决定投身职业教育事业。
大学参加“三下乡”活动时,在偏远山区的职教中心,当他看到山区孩子眼中对知识的渴望,看到他们因缺乏专业指导和实践机会而陷入迷茫时,他便暗下决心:“我要加入职教行列,要让他们真正学到安身立命的本事,点亮他们技能成才的希望。”这句朴素而坚定的话语,成为他坚守职教的初心。
初登讲台,他甘做最勤奋的“学徒”,常年在计算机实训基地做实验、调设备、研技术,把别人休息的时间都用在了钻研技能上。夏日机房闷热如蒸笼,他常常一待就是数小时,汗水浸透衣衫也浑然不觉;寒冬时节,为了熟练拆装交换机部件,他跪在冰冷的地板上,双手冻得通红。“技术是教学生的底气,自己都做不熟,怎么带出好徒弟?”汪应常说。他以“身教重于言传”的信念,将技能淬炼为艺术,更将工匠精神刻入学生心中。
实际教学中,他从不“照本宣科”,而是善于把抽象知识转化为学生易懂的表达,如将网络协议比喻为“数字世界的交通规则”、把故障排查设计成“代码侦探游戏”等;将科技创新成果深度融入教学,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具体情境中精进技艺;注重因材施教,制定个性化教学方案帮助不同学生找准成长“赛道”;开设“红色工匠课堂”,用大国工匠的感人事迹引导学生自觉将个人理想融于强国战略。
“汪老师教的不仅是技术,更是对极致的苛求,这份执着将是我一生的财富。”已成为联想西南区技术总监的毕业生小孟说。二十二载育人不辍,汪应已培养近3000名IT技术骨干。他们中涌现出众多行业精英,在强国建设的浪潮中担当重任、施展才华。
 ![]()
▲汪应在实训基地调试设备
投身科研,从荒原蹚出新路
教育须与时代同频、家国共振。2014年,汪应带领团队加入教育部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项目,承担《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平台》项目建设任务。面对当时国内数字资源建设几乎是一片“荒原”的困境,汪应坚定地说:“没有路,我们就闯出一条路!”
在陈光海教授的悉心指导下,汪应带领团队日夜奋战,五万多行代码、两千张设计图纸堆满办公室。经过近两年攻坚,团队成功研发出全国首创多点触控电子白板及四融合“云课堂”专业教学资源库平台。该项目不仅获得教育部优秀评价,更入选教育部100个教育信息化优秀案例,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如今,这一平台已被国内外近20所高校引进使用。
“职业教育不能只教手艺,更要教创新。”汪应很早便意识到职业教育与技术创新融合的重要性,这一观念在一次技术攻坚中得到了生动印证——汪应运用自主研发的PXE/RTL无盘网卡ROM芯片自适应程序,帮助企业解决了让工程师们都束手无策的计算机无盘工作站大规模“蓝屏”故障。此举不仅赢得企业赞誉,也让更多人重新审视职业教育的价值与潜力。
多年来,汪应聚焦软件定义硬件解决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需求,潜心研究智能空气悬架控制系统全国产化研究与应用技术,先后主持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企业委托横向课题等项目近20项。他提出的ECD神经网络控制算法被多家企业广泛应用于空气悬架控制的开发,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他组建的师生科技创新团队,至今已承担横向技术服务项目30余项,累计到账经费1700余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汪应聚焦机制创新,带领科研团队对接产业需求,促进成果转化,积极发挥“组织效应”。全面推进“两金”项目强基计划、联合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高水平科研平台培育计划、科研成果倍增计划四大计划。2025年,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成功获批立项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实现历史突破,立项数量位列重庆市高职院校首位。
 ![]()
▲汪应为团队介绍智能云平台
开拓创新,树立职教新标杆
作为学校科研队伍中的重要一员,多年来,汪应带领科研处通过深化科教融汇,夯实科研基石,培养创新人才,为学校科研工作注入强劲动力。
每年汪应坚持带学生深入头部企业跟岗实践,把企业真实生产项目带回学校、编入教材,用企业典型工作任务驱动教学实践,探索“企业赋能+课程导学”双驱动育人模式,让学生技能提升匹配市场需求。
他主持建设了电子计算机调试工、信息通信网络运行管理员两大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构建“四维协同·交叉贯通”的双创教育体系,建立“选拔-培养-考核-激励”全链条人才管理机制,为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保障。
项目孵化方面,他主导“创新创业特训班”建设,每年重点培养百余名学员,通过系统培训与精准指导,助力其将创新构想转化为现实成果。学生杨鹏创立了“重庆撩云科技有限公司”,其研发的“新系物联—工业互联网底层数据交互领航者”斩获职教赛道创业组金奖,实现了重庆市高职院校在该赛项金奖零的突破。
在汪应的带领下,工作室累计培养技术学徒830名,获国家发明专利20项、国际专利4项;“作品变产品”教学模式获人民网全文刊载,《“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赋能高校改革发展实践》入选市教委典型案例。2024年,他带领团队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斩获4金5银5铜,金牌数位列全国高职第一,学校成为唯一获“高校集体奖”的高职院校;2025年,团队再创佳绩,在重庆赛区比赛中共获金奖20项、银奖20项、铜奖7项,再度刷新历史最好成绩,蝉联全市高职院校榜首,并实现红旅赛道与产业赛道市赛金奖零的突破。其中,共有14个金奖项目晋级全国总决赛。
 ![]()
▲与学生创新团队合影
 匠心筑梦,技能报国;初心如磐,笃行不辍。展望未来,汪应将继续以“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专注,“干一行专一行”的精益求精,“甘为人梯、传道授业”师者风范,在职业教育的征途上笃行不怠,为培养新时代大国工匠贡献更大力量。
来源: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宣传部、工小程视觉传播工作室
编辑:陈柳颖 胡德赛
值班副总编辑:贺宝胜
![]()
声明:凡江津区融媒体中心所属平台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