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从青藏高原奔腾而下,裹挟着黄土高原亿万年的尘埃,滋养了中华文明,也因此被我们亲切地称为“母亲河”。
但这位“母亲”的脾气可不算好,历史上黄河决口、改道、泛滥的次数多到数不清,给沿岸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所以它也有另一个名字,叫作“中国的忧患”。
在民间,关于黄河的谚语特别多。
![]()
有一句很美好的,叫“黄河清,圣人出”,意思是黄河水变清澈了,就会有圣人降世,这是天大的祥瑞。
但与此同时,还有一句“黄河清,必有灾”。
一个王朝覆灭的预言?
公元1127年,那一年,北宋的都城东京(今天的开封)被金兵攻破,徽、钦二帝被掳走,繁华一时的北宋王朝就此覆灭。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靖康之耻”。
每当后人谈及此事,无不扼腕叹息。一个如此富庶、文化如此灿烂的王朝,为何会落得如此悲惨的下场?历史学家们给出了很多解释,比如政治腐败、军事孱弱等等。
但是,如果我们把时间再往前推二十年,到公元1107年,也就是宋徽宗在位的大观元年,会发现一件被史书记载的怪事。
![]()
那一年,镇守在乾宁军(大致在今天的河北青县一带)的官员向皇帝宋徽宗上奏了一件奇闻:原本浑浊不堪的黄河,竟然变得清澈见底,而且清澈的河段长达八百里,这种状态持续了整整七天七夜。
宋徽宗赵佶,我们知道他是一位艺术天分极高的皇帝,诗词书画样样精通,但在治国上却是个外行。他听到这个消息后,一高兴,他甚至下诏书,将发生此事的“乾宁军”直接改名为“清州”,意为“清澈之州”,以作纪念。
然而,就在黄河变清之后不久,黄河流域就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
从大观元年到大观三年(公元1107年至1109年),黄河中游地区连年干旱。土地龟裂,庄稼枯死,无数百姓颗粒无收,只能背井离乡,沦为流民。
![]()
古话说得好,“大旱之后,必有大涝”。持续的干旱让土地变得坚硬无比,植被也遭到了严重破坏。当久违的暴雨终于来临时,雨水无法滲入地下,反而迅速汇集成巨大的洪流。
于是,紧随着旱灾而来的洪水泛滥。洪水冲毁了村庄和农田,刚刚从旱灾中缓过一口气的百姓,又被卷入了洪水的漩涡,一时间哀鸿遍野。
旱灾、洪灾接踵而至,必然导致大规模的饥荒。百姓食不果腹,易子而食的惨剧在史书中并非罕见。
社会的根基,农业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这直接动摇了北宋王朝的国本。
此后二十年间,虽然王朝表面上还维持着最后的繁华,但内部早已是千疮百孔,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国力日渐衰竭。
![]()
最终,当北方的金国铁骑南下时,这个曾经强大的帝国就像一栋被蛀空的房子一样,轰然倒塌。
嘉靖年间的地动山摇
嘉靖三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556年1月23日的午夜时分。
那个寒冷的冬夜,一场人类有史以来记载的、死亡人数最多的超级大地震,在中国的陕西、山西、河南等地爆发了。这场地震的震中位于陕西华州(今天的陕西渭南市华州区),史称“华州大地震”或“嘉靖大地震”。
据后世科学家估算,这场地震的震级高达8到8.3级,地震烈度更是达到了毁灭性的11度。
![]()
由于地震发生在人们熟睡的子时,加上当时的房屋结构(尤其是北方百姓居住的窑洞)抗震能力极差,造成的伤亡极其惨重。
根据《明史》等史书记载,此次地震造成的直接死亡和间接死亡人数,合计高达惊人的八十三万余人。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这相当于当时欧洲好几个大城市人口的总和。地震所过之处,“官吏、民人、军夫、儒士、妇女、小儿,压死者八十三万有奇”。
山崩地裂,河水倒流,渭南城郭“变为平地”,有些地方的地面甚至裂开了几十米宽的巨大鸿沟。
![]()
讲到这里,你可能要问了,这场可怕的地震,和我们今天的主题“黄河清,必有灾”又有什么关系呢?关系大了。因为在关于这场地震的史料记载中,我们又一次看到了黄河变清的诡异记录。
不过,这次的记录和北宋那次有些许不同,也正是这一点不同,为我们揭示谜底提供了关键线索。
根据《华阴县志》等地方志的记载,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即地震发生当天)的午夜,地震爆发。
在描述完地震的惨状后,史料接着写道:“至十七日,黄河澄清三日,人视其底”。
请注意这个时间顺序!地震发生在十二日,而黄河变清是从十七日才开始的,并且持续了三天。
这一下,事情的性质就变了。
![]()
在北宋的例子里,黄河变清是灾难的“前奏”;而在嘉靖的例子里,它更像是灾难的“后果”。
大地震引发了剧烈的地壳运动,黄河上游的黄土高原地区发生了大规模的山体滑坡和塌方,这些滑坡体可能暂时性地堵塞了河道,或者改变了支流的汇入情况,导致大量泥沙被拦截在上游。
这样一来,流到中下游的河水,泥沙含量自然就急剧减少,从而出现了短暂的“河水澄清”现象 。
所以,古人看到了地震的惨状,又看到了黄河变清的奇景,很自然地将两者联系起来,从而再次印证了“黄河清,必有灾”这句谚语的“准确性”。
但他们可能弄错了因果关系。
![]()
不是黄河变清导致了灾难,而是灾难导致了黄河变清。
巧合还是科学?
接着就来讲一下这到底是巧合还是科学?黄河为什么是黄的。黄河之所以黄,是因为它流经了世界上最独特的地貌之一,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的土质极其疏松,植被稀少,每当雨季来临,大量的泥土被雨水冲刷进黄河,使得河水携带了巨量的泥沙。
民间有句俗话叫“一碗黄河水,半碗都是沙”,这虽然夸张,但生动地说明了黄河的含沙量有多大。这是黄河的常态。
那么,打破这种常态,让黄河水变清,需要什么条件呢?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流进河里的水量减少了,而且是持续性地减少。
水量小,水流的冲击力和搬运能力就弱,自然就无法从黄土高原上带走那么多泥沙。
![]()
同时,水量减少本身,就意味着黄河的上游和中游地区,也就是黄土高原的核心地带,正在经历一场大范围、长时间的严重干旱。
这一下,一条清晰的逻辑链就浮出水面了:
第一环:黄河变清。这本身不是灾难,而是一个信号,一个指示器。它告诉你:黄河上游的水少了,很久没下大雨了。
第二环:上游大旱。这才是真正的灾难源头。对于一个以农业为本的古代社会来说,持续的干旱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农作物大面积绝收,粮食产量锐減。
第三环:饥荒遍野。没有了粮食,百姓就要挨饿。短时间的饥荒还能靠官府开仓赈济,但长时间、大范围的饥荒,必然会导致社会秩序崩溃,流民四起,甚至引发农民起义。
![]()
还没完,还有第四环。根据气候规律,“大旱之后常有大涝”。长期的干旱使得土地干裂板结,植被覆盖率降到最低。当终于盼来降雨时,往往不是和风细雨,而是短时间的强降水、大暴雨。
这些雨水无法被干硬的土地有效吸收,会迅速在地面形成径流,汇集成破坏力惊人的山洪,最终涌入黄河。这就导致了旱灾之后的洪水泛滥。
现在我们再回头看北宋末年的那次事件,是不是就完全说得通了?公元1107年黄河持续七天变清,这正是黄河流域持续数年大旱(1107-1109年)的一个强烈信号。
紧接着,旱灾引发了饥荒,而旱灾结束后又来了洪灾。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完美地契合了我们上面分析的科学逻辑链。
所以,北宋那次的“应验”,根本不是什么神秘的魔咒,而是我们祖先通过长期观察,总结出的一个关于气候灾害链的经验法則。
![]()
“黄河清,必有灾”这句谚语,它的核心“灾”,在古代主要指的就是由干旱引发的饥荒和随之而来的洪涝。
至于嘉靖大地震,则属于一个特殊案例,人们只是因为看到了“黄河清”和“灾”同时出现,便将其强行纳入了谚语的验证范围,却忽略了两者之间真实的因果次序。
所以,这句谚语是一个基于经验的、具有地域特色的自然灾害预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