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8日,杨振宁先生走了,享年103岁。
这个消息一传出,举国震动,大家都在缅怀这位为中国科学奉献了一辈子的老先生。
各大高校、科研机构、媒体、网友纷纷发声,吊唁如潮。
![]()
但就在大家纷纷关注清华大学缅怀室与八宝山遗体告别仪式时,有个身影悄悄出现在现场,那就是杨振宁的亲弟弟——杨振汉。
这个名字平时不怎么出现在新闻里,但这次他一露面,说了几句话,就让无数人动容。
哥哥走了,杨振汉低调现身八宝山
在杨振宁遗体告别仪式举行当天,八宝山殡仪馆外头,天还没亮,已经排起了长队。
不论是科学界的大佬,还是清华的师生,甚至还有慕名而来的普通市民,大家都想亲自送送这位撑起中国物理半边天的老先生。
![]()
灵堂内外庄严肃穆,现场静得几乎能听到每个人的呼吸声。
站在最前面的,是杨振宁的家属。黑衣白花,满脸哀伤,一眼就能认出他的妻子翁帆。
她眼睛红肿,神情疲惫,整个人像是一下子瘦了一圈。
但不少人发现,杨振宁的弟弟杨振汉却没站在“家属列”里。
有人开始猜测,是不是身体不好没能来?是不是年纪大了行不了远路?
![]()
直到第二天,清华大学发出一段缅怀视频,谜底才揭晓——杨振汉来了,只不过因为年纪大,没站到前排答礼,而是在殡仪馆休息室接受了采访。
他露面讲出那些“往事”,一句话道尽哥哥心愿未了
杨振汉虽然年岁已高,但思路清晰。他一上镜就讲了一段往事——2015年,他去北京,曾在哥哥清华的住所“归根居”住了八天。
这八天,两兄弟聊了很多话。杨振汉提到,那是他记忆里哥哥最温情的一段日子,也是最坦率的一次谈心。
![]()
而其中有一句话,他一直记在心上。
“哥哥说,他年纪大了,写不动书了,这成了他最后的遗憾之一。”
这一句话,让很多人听了心里发酸。
作为一位一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学者,杨振宁晚年仍惦记着能不能再写一本书,再一次系统总结祖国的发展。
![]()
但现实很残酷,岁月不等人,他的身体不允许他再像年轻时一样伏案书桌数十小时。
于是他把这个愿望留给了后人——希望有人能接过这个念头,把新时代中国的变化记录下来。
现场花海包围,遗像庄重肃穆
在清华大学公布的告别仪式画面中可以看到,灵堂布置得简洁而不失庄重,杨振宁的遗像放在最前方,周围摆满了各界人士送来的花圈。
特别引人注意的是,他的遗体覆盖着国旗,身边是翠柏与鲜花,这是国家给予一位杰出科学家的最高礼遇。
![]()
![]()
![]()
![]()
家属送的花篮上写着“永远怀念”,短短几个字,却重如千钧。
翁帆站在灵堂右侧,作为妻子,她全程面色沉重,几乎没有说话。
旁边的杨振宁子女、孙辈等人神情肃穆。现场没有哭嚎,有的只是眼泪无声滑落和不舍凝视。
弟弟回忆“归根居”,那是他们兄弟俩的最后温暖时光
在缅怀视频中,杨振汉提到,“归根居”这个名字是杨振宁自己取的,寓意“叶落归根”。
这是他晚年在清华住的地方,也离他们小时候跟父亲住的地方不远。可以说,这是杨振宁人生的起点,也成了他的终点。
![]()
两兄弟一个从事物理,一个研究生命科学,虽然专业不同,但都选择在中国落叶归根。
杨振汉说,哥哥曾向他讲过回国定居的决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不是被名利诱惑,而是对这片土地有太深的感情。
那年八天相处里,杨振宁曾把自己写的一本书《曙光集》送给他,说自己从1971年首次回国时就看到中国有希望,想把那种感觉记录下来。
不只是哥哥,更多人站出来缅怀
除了杨振汉,还有很多杨振宁的学生、朋友、同事也在不同场合表达了缅怀之情。
![]()
有老教授说:“他不是一般的科学家,他是那种能让人仰望的存在。”
有曾经在清华做科研的年轻学者含泪表示:“杨先生给了我科研路上最初的信心。
他一句‘你行’,让我坚持了下来。”
还有学生说:“他从没摆架子,愿意跟年轻人坐在草坪上聊天,听你胡说八道,然后认真回应。”
![]()
甚至不少普通市民也自发赶到八宝山,只为了向这位“为国家争光的人”说一声“谢谢”。
晚年生活低调又平和,他最放心不下的其实是她
杨振宁的晚年生活非常低调,除了学术活动外,最大的亮点就是和翁帆的感情。
这对年龄相差54岁的夫妻,一度被外界争议不断,但时间证明了一切。
他们手牵手参加各种活动,一起过节、一起听音乐会、一起出国讲学。
![]()
杨振宁喜欢清晨散步,翁帆就每天陪着;杨振宁不玩手机,翁帆就把自己的习惯“调成”与他一致。
甚至杨振宁身体变差后,翁帆还专门定规矩:探望时间不能超过一小时。
很多人说,翁帆不是后妈,更像妹妹、护士、助手、朋友、伴侣于一身。
杨家子女也逐渐理解和尊重这段感情,甚至对外表示:“她是爸爸最好的选择。”
最后一程,好友刘诗昆、学生、各界名流纷纷送别
送杨振宁最后一程的人中,不乏重量级人物。
老友刘诗昆亲自赶来吊唁,学生朱邦芬、葛墨林、甘子钊等纷纷到场致敬。作家莫言还手写一首诗送别,情真意切。
![]()
大家都说,杨振宁不是一个简单的科学家。他是带领中国走出“自卑”的引路人,是在国际上喊出“中国也行”的勇士。
人虽已去,精神长存
杨振宁离世,不只是一个人的离去,更是一个时代的谢幕。
但他留下的,不止是一个诺贝尔奖,不止是一堆物理公式。
他留下的是“科学救国”的信念,是“学有所成报祖国”的精神,是一位百岁老人用生命书写的真实中国故事。
他的弟弟杨振汉,说出了他最大的遗憾,那就是再也没有机会用笔记录祖国的新变化。
![]()
但他也说,相信后人一定会接过哥哥的愿望,写出属于这个时代的新“曙光”。
这一句,可能比千言万语都更让人动容。
杨老走了,但他的身影还在他的弟弟、学生、同事、朋友和千千万万普通人心中长存。
他不是一个符号,而是真真切切改变了这个国家的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