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节的仙林,秋色连波,西风黄叶,每一片都镌刻着时光的印记。此“叶”非彼“叶”,却同样诉说着根脉与传承。
![]()
10月27日,“叶子铭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建设”研讨会在南京大学举行,众多学者齐聚,共同追怀一片名为“叶子铭”的学术沃叶——这位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奠基人之一,以一生的耕耘化作了滋养后学的参天大树。他的精神,仍在学界生生不息,“开枝散叶”。
![]()
一片“沃叶”,一生“茅盾”
“南大办学历程超过百年,人文渊薮,大家辈出,在这幅辉煌的画卷中,叶子铭先生以其在现代文学领域的卓越建树与开拓精神,留下了承前启后的深刻印记。”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陈云松致辞,为这位学人的一生定下了基调。
![]()
尚在青葱的学生年代,叶子铭便以一篇《论茅盾四十年的文学道路》震动学界。这篇论文在他毕业次年即正式出版,“一举奠定了茅盾研究的基石”,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这本由青年学子写就的著作,成为了后来者无法绕开的学术高地,其传奇色彩至今为人称道。中国茅盾研究会会长杨扬至今珍藏着一本,他回忆:“我的老师钱谷融先生曾说,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研究现代文学,这是必读的名著!”其影响之深远,可见一斑。
![]()
但这仅仅是起点。叶先生将毕生心血倾注于“茅盾”这片学术沃野,主持编纂四十卷、共计一千两百万字的《茅盾全集》工程,“倾注了叶子铭先生20年的辛苦付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刘勇特别指出,叶子铭早在多年前就提出了一个极具开创性的观点:茅盾的现实主义是“开放的现实主义”。“这种论述极大地丰富了现实主义的理论内涵,为我们理解整个中国现代文学提供了新的钥匙。”
![]()
从一篇石破天惊的学生论文,到耗费二十载心血的文化工程,再到高屋建瓴的理论建构,叶子铭用他的一生,完美诠释了何为“专精”与“通达”。正如福建师范大学校长郑家建所概括,先生在南大执教数十年,“桃李满天下”。他倾注心血培育的学子,如今已构成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茂密森林。
追忆大师点滴:风骨无声,学问有痕
2025年是叶子铭诞辰90周年、逝世20周年,相较于煌煌学术成就,更令与会者追怀不已的,是其作为师者的风骨与温度。那些看似微末的往事,勾勒出一位大学者最为动人的侧影。
![]()
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董晓分享的往事,让在场许多嘉宾动容。2001年,老先生健康状况已不佳,却需为中期考核背诵研究中心章程。“我们都认为他背不出来了,结果,叶老师花了整整一个晚上准备,第二天,他虽然磕绊,但硬是一字不差地背了出来。”这一幕,成为许多南大教师心中关于责任与风骨最深刻的诠释。
然而,这位严谨的学者内心深处,最本能的牵挂仍是学术。董晓提及另一个锥心的细节:在叶先生生命的后期,一次偶遇,他说话已极为困难,却突然停下脚步,问出一个问题:“你是怎么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那一刻,在场者无不为之动容。“在那种身体状态下,他认出我,想到的依然是一个前沿的学术问题。”董晓感叹,这便是学术融入生命的本能。
![]()
这份风骨与温度,也由课堂延伸至远方。作为叶子铭的福建同乡,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汪文顶动情追忆,先生对家乡学科建设倾力扶持,却始终婉拒任何特殊招待。“他在我们心中,不仅是学术的旗帜,更是人格的坐标。”汪文顶说,这份清介与坚守,为后辈树立了永不褪色的精神标杆。
一盏灯,照亮另一盏灯
此次开幕式还举行了第五届“叶子铭学术奖学金”的颁奖仪式,年轻的学子们从师长手中接过证书,显得庄重温馨。师者的情怀,总能跨越时空,激起绵长的回响。南京大学资深教授莫砺锋虽未能亲临,却特意寄语,分享了一段珍贵的记忆:
“感谢叶先生当年冒着酷暑,在珞珈山下辗转两小时,寻访落难中的程千帆先生,替南大‘两古’专业请来一位大师,我们程门弟子始终铭记此恩。”这段学界佳话,不仅为南大请来一位大师,其背后“为学术求贤才”的真诚与担当,至今听来,依然令人动容。这份恩情,被一代代学人铭记在心。
![]()
![]()
会议期间,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与延安大学文学院共建的“解放区文学研究所”正式揭牌。延安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王俊虎视之为“创新性的战略举措”,这不仅是学术的联动,更是将叶子铭等前辈所开拓的新文学研究,与更深广的时代使命紧密结合的生动实践。
![]()
从一片滋养学科的“沃叶”,到一盏照亮后学的“明灯”,叶子铭先生以其一生,诠释了一位人文学者的全部深度、温度与高度。恰如本次会议主持人、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张光芒所感慨,“先生之风,山高水长”,风范与精神,仍将在这条学术长河中静静流淌,泽被后学。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王子扬
(南大供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