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美国医药巨头CVS的一则破产公告,震动的不仅是华尔街。
CVS健康旗下专注于长期照护(LTC)的药房服务巨头Omnicare,正式依据《美国破产法》第11章申请破产保护。
Omnicare不是一家普通药房,它是专门为养老院等长期照护机构提供处方药配药和专业药事管理的巨头。在支付方强势崛起、商业模式急剧变革的时代,即便是背靠巨头、身处细分市场龙头地位的企业,也同样面临倾覆的风险。
对于正处在集采深化、寻找新增长点的中国医药流通行业而言,值得深入分析。
作者|沈渝
编辑|灵药编辑组
![]()
本文字数:2719字
阅读时间:6分钟
01
破产结构:商业模式的“慢性病”
表面看来,一纸9.49亿美元的天价赔偿判决是压垮Omnicare的最后一根稻草。德克萨斯州法院认定其在精神类药物配药中存在不当行为,这笔巨额赔偿直接引爆了其现金流危机。然而,深入了解其业务模式后会发现,这次破产更像是一场早已注定的“慢性病”的急性发作。
Omnicare的核心业务模式高度单一——专攻长期护理机构(主要是养老院)的处方药配药服务。在这个看似壁垒高筑的细分市场,Omnicare确实建立了相当的优势:它需要处理养老院居民复杂的用药方案,提供7×24小时的药剂师支持,管理数以千计的不同药品库存。但这种优势背后隐藏着三重致命隐患。
首先是支付方持续加压带来的利润侵蚀。作为CVS体系内的一员,Omnicare本应受益于母公司的PBM(药房福利管理)业务协同,但现实恰恰相反。在美国医疗控费的大背景下,政府医疗保险(Medicare和Medicaid)的报销标准逐年收紧,商业保险公司也通过PBM不断压低药价和服务费用。Omnicare身处制药企业、养老院和支付方这三座大山的挤压中,利润空间被持续压缩。
其次是客户结构单一带来的系统性风险。Omnicare的收入严重依赖养老院体系,而美国养老产业本身正面临政府补贴减少、运营成本上升的多重挑战。当下游客户自身难保时,作为供应商的Omnicare不可避免地受到牵连。这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客户结构,使其丧失了应对市场波动的缓冲能力。
最重要的是刚性成本的无情上涨。Omnicare需要雇佣大量药剂师、药师和技术人员,在美国劳动力成本持续攀升的背景下,其人事支出只增不减。与此同时,药品配送的物流成本、信息化投入都在增加,而收入端却面临降价压力,这种“剪刀差”效应不断吞噬着本就稀薄的利润。
02
中国镜像:养老赛道上的机遇与陷阱
Omnicare的困境,在中国同行看来,必定有几分“似曾相识”的寒意。然而,全然照搬恐慌并无必要,精准识别“同与不同”方能把握自身命运。
对于正在积极探索第二增长曲线的中国医药流通企业而言,养老服务赛道因其巨大的市场潜力和政策支持,成为备受关注的转型方向之一。
中国的“超级支付方”——国家医保局,通过“带量采购”和“医保谈判”等政策,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压缩药品流通环节的水分。
“低买高卖”的简单套利时代已经结束,这是中美流通企业共同面临的宏观背景。Omnicare的今天,尖锐地提问我们在未来产业链中新的位置在哪里?
然而,中国市场提供了截然不同的避险与发展空间。
养老格局的差异:中国的养老格局是“9073”(90%居家、7%社区、3%机构),这与美国高度机构化的养老模式有本质区别。这意味着,中国的“养老药事服务”主战场不在集中式的养老院,而在更分散、更贴近患者的社区和家庭。这虽然增加了服务触达的难度,但也降低了单一客户类型的集中度风险。
国内一些先行者已经开始布局。例如,国药控股、上海医药等龙头企业通过旗下专业药房涉足养老机构药品配送,一些区域性流通企业则与当地养老院合作开展用药管理服务。这些探索在初期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Omnicare的破产提醒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其中的潜在风险。
最核心的风险在于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目前国内养老机构的支付能力普遍有限,大多数老人依靠基本医保和自费支付医药费用。如果流通企业仅提供简单的药品配送服务,很难摆脱“搬运工”的角色定位,在医保控费的大趋势下,这种低附加值的服务模式将面临越来越大的盈利压力。
另一个关键挑战是服务深度的不足。Omnicare虽然最终失败,但其提供的专业药学服务——如用药审核、不良反应监测、个性化给药方案设计等——确实构成了其核心价值。反观国内,大多数涉足养老的流通企业仍停留在药品供应层面,在专业药学服务、慢性病管理、医疗数据整合等高附加值领域的投入明显不足。
03
如何构建可持续的生态模式
在养老这个特殊赛道,单纯的规模扩张和渠道控制并不足以构建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中国医药流通企业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重新思考自己的战略路径:
首要的是价值重构。这意味着企业不能只关注药品的流通环节,而要向服务链条的两端延伸:向上游参与老年慢性病用药的管理方案设计,向下游对接支付方和患者需求。具体而言,可以借鉴美国专业药房的成熟经验,发展针对老年常见病、多发病的药物治疗管理服务,包括用药评估、依从性管理、不良反应监测等全套解决方案。
其次是支付模式的创新突破。国内企业应积极探索与商业保险公司的深度合作,共同开发针对老年群体的专属健康保险产品。在这个“医药险”闭环中,流通企业扮演关键的执行者角色,通过专业的药品管理和患者服务来实现控费目标,从而与保险方共享收益。这种模式不仅能够开拓新的收入来源,更重要的是能够降低对基本医保的依赖,构建更加稳健的支付结构。
数字化赋能也是提升效率的关键。中国在移动互联网应用方面具有后发优势,流通企业可以借助信息化手段,开发适合养老机构的智能用药管理系统,实现处方流转、库存管理、用药指导的全流程数字化。这不仅能降低运营成本,更重要的是通过数据积累和分析,为精细化服务提供支持。
特别需要警惕的是盲目扩张的风险。Omnicare被CVS收购后未能有效整合的教训表明,单纯的规模扩张并不必然带来协同效应。国内企业在布局养老赛道时,应采取更加审慎的策略,优先选择与自身业务具有强协同效应的标的,注重文化融合和业务整合的实际效果,避免陷入“大而不强”的困境。
对于已经涉足养老业务的流通企业,当务之急是加强风险管控体系建设。Omnicare的9.49亿美元教训刻骨铭心。在提供复杂专业服务时,合规与质控不再是成本部门,而是企业的生命线。必须建立远超法规要求的内控体系,尤其是在用药安全、数据隐私和长期服务标准上,这将构成品牌最坚实的信任基石。
结语:
Omnicare的破产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它宣告了传统医药流通商业模式的极限。对于中国医药流通行业而言,这个案例的最大价值不在于让我们畏惧养老赛道,而在于促使我们更理性地审视这条赛道的游戏规则。
理解老年患者的需求,谁构建更可持续的商业模型,在控费与服务的平衡木上走得更加稳健。
在这个意义上,Omnicare的失败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路标。它提醒每一个行业参与者:在充满诱惑的新赛道面前,保持商业模式的健康尤为重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