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庚希引发了广泛关注与热议。这位00后演员再度跳出舒适圈,从十六七岁懵懂脆弱的少女、到命运泥沼中挣扎求生的女性、再到肩负守护责任的母亲,完整刻画了吴细妹跨越漫长时间线的人生轨迹。观众不仅在吴细妹身上看到被时代裹挟的无奈,也看到她想要爬出“泥沼”的生命力,既浸满个人悲剧色彩,又有着打动人心的韧性。当下的她,正带着对每一个新角色“未知”的“恐惧”,不断突破自我边界,亦始终保持着对表演的热忱与冲劲。
![]()
真正“成为”吴细妹后,李庚希对角色的理解愈发深刻,这也让她逐渐看到了人物身上更为深层的内核,“越到后面我就越发现,她是一个非常有‘能量’的人,一直不断想要从沼泽中爬出来,哪怕始终被命运拖拽,但依然‘拼命’想要攀住些什么。”这种绝境中一次次迸发的求生欲,成为李庚希塑造吴细妹的核心支点,也让她对角色的认知,从“表面悲剧”慢慢沉淀为“读懂了她的底层执念”。
为了更贴近角色,李庚希在开拍前做了诸多针对性准备,其中最特殊的当属方言学习——因为角色设定需要说海南话,她专门投入时间攻克这一难关。“刚开始说方言时会没有自信,也会担心因此干扰表演,后来经过学习训练,加之剧组演员之间达成默契,日常交流都用海南话,慢慢就习惯了这种语言节奏,到后面越来越渐入佳境,”她说,“尤其进入中期,拍戏时不再需要特意去琢磨语音,能把更多精力放在角色的内心活动上,方言反而成为帮助进入角色的工具。”
![]()
在细致分析角色后,李庚希理清了吴细妹每个阶段的专属状态,在她看来:前期的吴细妹偏向“懵懂”,但与此同时,心里也藏着反抗的种子,“她总被要求‘听话’,但其实心里在质疑‘为什么一定要让我听话’,只是成长环境让她没能力改变,被来自家庭、来自旧有思想的枷锁所捆绑着。”而这份被压抑的反抗,也为后续角色的选择埋下伏笔,因而,“她后来的行为并非单纯的‘复仇’,而是遵循着本能想要活下去”;在郭阿弟死后,吴细妹从原本的环境来到“全新世界”,“此时的她相当于重新活了一遍,对周遭是既未知又害怕的,却也逼着自己再次寻找生存的可能”;到了后期成为母亲后,吴细妹身上又多了一层“铠甲”,“她心里会生出一种无畏,不管之前有多少怀疑或害怕,为了孩子也要努力站稳,既脆弱又强大,想要拼命去抓住这些‘好不容易得来的东西’。”
而在所有表演难点里,“母亲”这一身份对李庚希来说无疑是最大的挑战,这不仅因为她与角色在年龄、生活经验上存在天然差距,更因为“母爱”本就是一种难以具象化的抽象情感,没有固定的表达范式,只能靠细腻的感知去捕捉、去传递。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