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柳扶风
![]()
2023年冬,东地中海的风,夹杂着沙尘和焦虑,向北吹过柏林。前几天深夜,德国首都一条不起眼的小巷里,几个老人在咖啡馆里安静地坐着,收音机传来巴勒斯坦加沙天空下炸弹的轰鸣,也穿插着以色列议会的喧嚣。桌上的报纸,头版大字印着“德国外交部:支持以色列自卫权”,但底下小字太细太碎,几乎没人能一口气读下去。身旁,有人嘀咕:“我们,是不是又在装聋作哑?”
气氛有些微妙。德国政坛里,表态总是谨慎,生怕哪句话偏了、惹上一身麻烦。许多德国家庭,翻看自己的家谱,都有太多不能提起的尴尬故事。二战是什么?对一些人来说,是历史资料片里的燃烧废墟。对另一群人,危险还没消失——记忆哪能抹得掉!
![]()
以色列的“复国主义”,其实早已不是什么稀罕词。德国人对它的态度永远纠结。表面上,谁都知道纳粹的罪孽;可当外部世界随着加沙硝烟找上门时,柏林政客便开始回避原本激烈的话题。外交部长贝尔伯克几次三番接受路透社专访时说“我们有历史责任”,随即又宣称“支持以色列维护安全”。有时,两句话放在一起,连自己都皱眉。那么,德国到底站在哪边?
气象数据显示,2023年德国失业率轻微上浮,通胀让城市中产捏着票子过日子。德国《明镜周刊》最近一项街头调查,72%受访者希望政府聚焦国内,而对遥远的中东战争多半冷淡甚至冷漠。有点残酷,每次国际危机爆发,德国的政治姿态,外界总觉得他们在“唯美国马首是瞻”。不吭声不等于没想法,可惜在外交博弈里,这种谨慎却像没骨头的小鱼。
![]()
不少观察者记得,1970年12月,西德总理勃兰特在华沙犹太人起义纪念碑前跪下,全世界都被这动作震住。那个时刻,德国新闻界和政界都大喊“德意志站了起来”。可半个多世纪后,真站起来了吗?疑问不绝。有人说,社会意识跳不出那道枷锁。也有人说,历史包袱过重,德国人死活不敢新生。
德国国会不少议员在社交媒体写了长串文案,声明对“反犹暴力零容忍”,却对加沙难民的死伤只字不提。似乎一纸沉默就能化解全球目光。可是事实恰恰相反,社交媒体、维权团体、国际红十字组织的数据摆在眼前,2023年10月到11月,加沙平民死亡人数攀升至三万人以上。当被问及德国政府这番沉默时,柏林一位发言人表情慌张,几乎词穷。他们不敢明说支持,也不想明确反对。犹豫成了一种惯性。
可有人反过来说,这未必是懦弱。德国的政治逻辑背后,有美欧之间紧密的经济、科技合作基础。美国的全球战略,稳固地绕着德国和以色列系好安全带。美国务卿布林肯几次电话催促联络,背后多少都是盟友间的说服和拉拢。有个搞国际关系学的德国教授苦笑道:德国付出纳粹历史的巨大代价,政治上却只能被动跟进,因美以联盟,失去了主动权。
这种局面有些古怪。德国明明经济强,汽车工业、绿色能源、制造业称霸欧洲,偏偏在外交和安全上,总让人觉得低了一等。细细翻查柏林主流媒体报道,篇幅大多集中于“历史遗产”“西方战略”。时不时冒出几句话把道德义务拉到最高。可评论区底下,远不如70年前一致。
和日本比,德国显然更能承认自己二战时期的错误。每天公立小学都要专门开一节反法西斯教育课,甚至在某些城镇,雕塑、纪念碑、广场命名都和大屠杀有关。可要说真正“站起来”,好像依然缺点火候?有人摆数据,说德国几十年里为以色列提供了数十亿欧元的先进武器与人道援助。可这种“补偿”式援助是否变成另一种包袱?谁来判断标准?
转头看日本。2023年,东京一次国会辩论会上传出的录音,至今还能在NHK官网上查到。几位国会议员回避侵华战争责任,从口气到字眼,全是遮遮掩掩。德国至少没这么含糊,但二战后日本逐步脱离美国的强控,德意志却始终绕不开“旧账”。美、英、法等西方集团把德国拽在自家身边,是不是担心它又误入歧途?也有人说,德国的谨慎,是对自身过去最极端的一种防备。
反思是一把双刃剑。柏林地铁18号线午夜最后一班里,地铁屏幕滚动新闻:“德国政界谴责本土犹太教堂遭袭”。不少青年低头看手机,对以色列、巴勒斯坦、美国的字眼麻木得很。生活里,第二代移民、穆斯林、犹太人、中东裔、德意志本地人,在社区里照样拼车、上学、打球,没有谁都能完全屏蔽现实。可要真说德国巨人的经济和“侏儒”的政治,怎么听都别扭。德国政界层层顾虑,普通人早已不觉得高深。
德国社会历经几十年结构转型,高福利、高科技,文化多元。移民构成、二代三代德国人,对以色列和巴以之争其实分歧巨大。2023年底,汉堡大学社会调查,有43%的年轻受访者觉得德国政府“不说真话”,而39%的年长者则表示“保持沉默是明智的”。意见,几乎不统一。
有趣的是,此刻的德国恰好在欧盟举足轻重。还是那句话,欧洲离不了德意志的经济拉动,但德国却拿不定主意去牵动西方战略。从政治透明度讲,德国议会报道大都信息详实,有信源可追,但决议背后的互动远没有台上映得那么明显。
外交博弈里,德国始终是“跟随”者。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下,柏林连门牙都不敢咬碎。以色列“复国主义”真成了避之不及的热词。德国担心,一旦自己站得太直,美国、以色列会摊账。偏偏“历史责任”这缰绳又死死卡在脖子上。政策空间极小,没人能松懈。可再纠结下去,谁能打破麻木呢?真要谈公正,德国到底该站出来说句硬话?
有人突然跳起来,质问:如果纳粹罪行已经认错了,为何还要跟着美国、以色列继续默许另一种暴力?这声音不算主流,也不至于被彻底压下去。德国情报界最近几年多次警告,本土极右翼势力抬头,中左翼政党则纷纷老去,无力应对结构性挑战。强大经济、脆弱政治,这矛盾迟早要爆发,可没人知道在哪条线上崩溃。
有时又觉得,德国社会“集体记忆”越深刻,“反思焦虑”越容易扭曲。当年勃兰特那一跪,不知感动了谁,现在只剩下纪录片片段,每年二月播放一次。现实生活中,再有总理敢这么做?大家反而觉得荒唐了吧。
德国,像一位长年背着石头走路的巨人,偶尔试图快步,却分分钟拉伤脚筋。它经济体量再大,也摆脱不了既定剧本。可有人不信这套戏法,年轻一代总有天不受这套道德枷锁牵制。说不定,德国的下一步选择会让老一辈跌破眼镜。
世界变了,中东的局势只是一面镜子。德国究竟能不能自己做主,这事儿,谁说得准?反过来看,德国人面对巴以战争的迟疑、扭捏、跳脱,让人困惑是软弱,还是另有打算。谁说得清?走着瞧!
一场战争,一座城市,一段历史纠缠,谁来定义是非黑白。德国的背影总在走,也总给人一点想象空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