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资本市场那些事儿)
巴菲特说:"投资的第一原则是不亏钱,第二原则是记住第一原则。"
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投资者要先确保 “不输”。而 “不输” 的核心方法里,“适度分散” 是绕不开的关键。
为什么分散很重要?因为人性里有个致命弱点:过度自信。你以为自己能精准判断 “胜率”,但现实往往是你为无知、傲慢买单。
美盛资本管理公司首席投资策略官迈克尔・莫布森与丹・卡拉汉 2010 年代初合作的了一个行为金融学实验。要求参与者回答 30 道判断题,并对每道题的答案给出50%-100% 的信心评分。测试覆盖常识、金融、经济等领域。实验发现:
信心 50% 时,真实胜率 51%(还算客观);
信心 60% 时,真实胜率 56%(开始偏差);
信心 70% 时,真实胜率 57%(信心涨了 10%,胜率只涨 1%);
信心 80% 时,真实胜率 60%(信心再涨 10%,胜率只涨 3%);
信心 90% 时,真实胜率 65%(差距拉到 25%);
信心 100% 时,真实胜率 77%(满仓的自信,换来的只是七成多正确率)。
这就是 “过度自信曲线”:信心越往上,真实能力的增长越停滞,甚至脱节。
莫布森后来把这个结论写进了《魔鬼投资学》和《成功方程式》,书中写到:“人们对判断准确性的信心,往往比实际能力高 20%-30%。”
而在投资里,这种 “信心通胀” 最危险的地方在于,你会基于 “100% 没问题” 的误判,下远超合理范围的仓位。
意识到 “高估胜率” 的问题后,很多人会想:那用科学公式算仓位总没错吧?比如流传很广的 “凯利公式”,核心是 f*=(bp-q)/b(b 是净赔率,p 是胜率,q 是败率),听起来像是非常可学的仓位控制理论。
但爱德华・索普 (《财富公式》作者、著名的在赌场和投资里的专家)认为这个公式也是高估成功概率的。他在书中说到:“当仓位超过凯利建议的两倍时,破产概率会呈指数级上升。” 还做过模拟:1000 次独立交易里,用 1.7 倍凯利杠杆的账户,破产概率超过 95%;而只用 “半凯利”(也就是凯利建议仓位的一半),存活概率高达 82%。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凯利公式有个隐藏前提:胜率和赔率必须是 “已知的”。就像你知道抛硬币正面胜率 50%,赔率 1:1,这时候公式才有用。
但现实里的投资呢?你以为某只股票胜率 80%、赔率 2:1,可真实胜率可能只有 60%,甚至你可能是看错了,实际胜率是负的 —— 你以为你能高概率在赚钱,其实在往坑里跳。
所以索普认为:现实没有 “已知”,只有 “未知”。用凯利公式算出来的仓位,最多只能当 “上限参考”,实际操作里必须砍半、再砍半,绝不能用满。
现实世界其实很少有事物的风险是“已知”的,纳西姆・塔勒布在《非对称风险》里写到:“单次正期望的重注,可能在统计上正确,但在遍历性缺失的情况下,个体仍可能因黑天鹅事件提前出局。”
“遍历性” 这个词听起来复杂,其实很简单:比如有个游戏,90% 概率赢 10 块,10% 概率输 100 块,统计上期望是正的。
但对单个玩家来说,只要遇到一次 “输 100”,之前赢的 20×9=180,扣掉 100 还剩 80,但如果连续遇到两次,直接亏 20,甚至出局,你没机会等到 “9 次赢” 的概率发挥作用,就先被黑天鹅干掉了。
这就是 “不下重注” 的核心原因:哪怕你算准了期望为正,哪怕仓位只用了半凯利,只要 “集中押注”,一次黑天鹅就能让你下牌桌了。
而分散,本质是给 “遍历性” 留时间,你不会因为一个标的的黑天鹅,就提前出局,能等到概率站在你这边的那天。
从巴菲特的 “不亏钱”,到莫布森的 “过度自信曲线”,再到索普的 “半凯利警告”,最后到塔勒布的 “遍历性原则”,其实所有大师的提醒,都在说一件事:
适度分散,是对概率最基本的尊重。
投资里没有 “100% 确定”,只有 “不同程度的不确定”。在不确定性里先保证 “活下去”,比在看似确定的机会里追求 “多赚一点”重要得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