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最近,一则处罚通报在康复圈刷屏。
某二级甲等医院康复科因为康复治疗记录与实际不符,被卫健与医保部门联合处罚——科室暂停医保服务6个月、2倍罚金、主任记过、两名治疗师执业证书吊销。
如此重罚,让人唏嘘不已。
康复治疗记录,看似只是几行文字,其实是患者康复过程的真实见证,也是医保基金支付的重要依据。
而当这份记录失去了真实性,代价,极有可能是毁灭性的。
![]()
事件回顾
调查显示,该院康复科在医保稽核中被发现多项记录存在问题:
·时间造假:实际20分钟的康复治疗,记录成45分钟;
·项目造假:患者并未接受“作业治疗”,记录却显示“已完成”;
·逻辑冲突:同一患者同日两项治疗时间重叠(如10:00-10:40电动起立床+10:20-11:05作业治疗)。
医保部门在稽核中发现,有患者单日康复治疗总时长高达180分钟,远超《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中肢体瘫痪康复“每日总治疗时长≤90分钟”的要求。
进一步调取监控录像后,证据确凿:
治疗时间与记录不符;多名患者也证实部分治疗并未进行;涉事治疗师承认——“为完成科室指标,改了记录。”
最终处罚如下:
![]()
看完通报,很多同行都沉默了。
因为这不是“别人的故事”——那种熟悉的考核压力、绩效指标、表格里的数字,几乎每个康复人都经历过。
![]()
违规之下
如果只是单纯的造假,这个事件不会让人心痛。
但真正令人心酸的是:这并不是出于恶意,而是长期压力下的“被逼无奈”。
1.考核的“隐形枷锁”
在很多医院,康复科的绩效几乎与“治疗量”挂钩。
做得多、写得多,才能拿高绩效。
而医保对项目时长、治疗频次都有严格限制——这就让一线治疗师陷入了“两难”:
真实记录,指标完不成;
想保绩效,就只能“动动笔”。
久而久之,适当的造假变成了“默认潜规则”。
2.质控的“形式化”
很多医院内部质控并不完善——
记录与实际执行没有核对机制,组长签字成了“例行公事”;
电子病历系统时间甚至可随意修改;
而部分科主任往往忙于应付上级检查,无暇真正核实一线执行情况。
直到医保稽核“抽丝剥茧”,真相才被揭开。
3.“人”的疲惫与失守
有治疗师说过这样一句话:
我们都知道这样不对,但现实没那么理想:绩效、排班、患者、家属……每一样都是问题。
机器可以完美执行规则,但人不是机器。
这句话很现实,也很刺心。
在绩效压力、医保规定与个人生活的拉扯下,很多人早已透支了自己的热情与底线。
![]()
真正需要改变的或许不是“谁该被重罚”,而是如何让一线人员活得更体面一些。
我们或许可以——
强化内部质控,建立“治疗记录双核对”机制,监控+患者签字双确认;
或者引入电子时间戳,让系统自动关联时间,让大家都省心。
但更深层的,希望是——
能建立一套更人性化、更匹配一线人员付出的绩效体系,
把“治疗量”改成患者满意度、康复效果等;
让踏实做事的人不必靠“数字”去证明自己;
让那些真正为患者花时间、用心的人,能被看见、被尊重、被回报。
![]()
康复治疗记录,不只是报账凭证,更是一种信任——
患者信任我们,医保信任医院,社会信任整个医疗体系。
虚假记录毁掉的不只是职业生涯,更是这个行业的信誉。
愿每一位康复人,都能被善待,也能守住底线。
· 欢迎点赞、在看、分享到朋友圈 ·
内容来源:康知了
图片来源:豆包ai
编辑丨云自闲
本文系“康知了”综合整理原创稿件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
—本文部分内容为广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