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期大咖
![]()
Tommy
加拿大公司 MEMS Vision 工程副总
Tommy,加拿大公司MEMS Vision工程副总,在传感器和半导体领域拥有超过20年的经验,现领导MEMS Vision的传感器产品团队,专注于产品开发与运营管理。他毕业于麦吉尔大学,获电气工程学士及硕士学位(荣誉),并辅修管理学,曾在多家跨国传感器公司如泰科电子和德国神泰担任领导职务,具备丰富的技术与管理经验。
MEMS Vision是一家专注智能微传感器研发与制造的企业,以“创新传感器,共创美好世界”为理念,核心产品涵盖环境传感器、超声波传感器及配套ASIC芯片,服务于工业、医疗、汽车、消费四大市场。其环境传感器包括温湿压一体传感器、首款微型重力式PM2.5-PM10传感器,兼具小尺寸、低功耗与即插即用优势;超声波传感器推出全球首款MEMS+ASIC架构手持超声成像探头方案。公司具备从MEMS设计、ASIC开发到封装校准、软件赋能的全链条能力,还提供多规格信号调理芯片,致力于以颠覆性技术提升生活健康、效率、安全与舒适度。
温湿压一芯搞定?本期芯片揭秘邀请到一家来自加拿大的科技公司——MEMS Vision,他们15年深耕底层技术,完成了从设计服务到自主品牌的逆袭,成功破解传感器“体积、精度、功耗”难以兼顾的行业矛盾,推出无需额外适配的温湿压三合一MEMS传感器。通过本期大咖谈芯,你将了解到北美传感器创业公司的发展历程,以及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产学研孵化模式。此外,对话还深度揭秘了边缘AI如何为多传感融合赋能。想知道MEMS Vision这家技术主导的轻资产企业凭什么冲出重围打造出竞争护城河,这篇硬核对话藏着的关键答案!
![]()
十五年深耕底层技术,
破解MEMS传感器的“反常识”难题
幻实:各位芯片揭秘的粉丝好,欢迎锁定芯片揭秘大咖谈芯,这里是只聊技术,深扒产业逻辑的硬核交流局。今天我们请到的嘉宾是来自一家把微型传感器做到非常极致的企业,下面就让我们有请加拿大公司MEMS Vision的工程副总Tommy和大家打个招呼。
Tommy:大家好,感谢邀请。
![]()
MEMS Vision 工程副总 Tommy 做客芯片揭秘
幻实:在与Tommy总的交流中了解到,他来自中国香港,日常使用普通话的机会相对较少,在语言表达上会带有口音,Tommy总坦诚自身普通话仍有提升空间,并真诚希望在后续沟通中,芯片揭秘大咖谈芯的听友们大家能对这一情况给予理解与包容。
Tommy:感谢大家的理解与包容。
幻实:MEMS Vision,看名字就知道是做MEMS的公司,据我们了解像 MEMS做得好是不容易的,又要追求体积的小,又微型化,又要考虑精准度,这几个要求同时满足,往往面临相互制约的困境,实现难度较大。请您来跟我们聊聊为什么能打破这个平衡?据了解,贵公司将自身定位为全球精准度领先、同类产品中体积更小、功耗更低的标杆企业,仅从这三项核心指标的组合维度考量,其呈现的特性确实与传统认知有所相悖。所以给我们揭秘一下底层有什么逻辑,为什么你们能做到?
![]()
温湿压三合一 MVWS4000(图源:MEMS Vision)
Tommy:我们公司花了大概 15 年的时间和精力来研发,公司从 2010 年成立,一开始我们其实是为客户提供一些design service(设计服务),比如MEMS、IC design、 ASIC design 等服务,在这四五年里我们累积了蛮多不同范畴的经验,比如说在 MEMS服务里面我们有不同的科技可以做不同的传感器;在ASIC design服务里面,经过一次次失败尝试来做到低噪音、低频率、低功耗。我们的工程师有些是来自北美的跨国公司,在埃及有一个设计的工厂,成本相对于北美要少很对,所以我们有一半的员工是在埃及,有一半是主力在加拿大做一些 MEMS design。
![]()
从“代工”到“品牌”:如何用
一颗芯片满足客户的终极幻想?
幻实:埃及的工厂是晶圆制造的 Fab 还是design service?
Tommy:不是Fab,是做design service。在经过了数次的失败和尝试,我们两个团队结合当地的优势一起推进技术研发与成本控制,在大概五年前的时候公司有了自己的品牌产品,并已逐步取得初步成效。我们当时了解到市场对湿度、温度传感器有很大的需求,经过长时间的测试和客户的反馈验证,我们特殊的 MEMS 制造过程让我们的设计不仅功耗率低而且稳定性好。在我看来,传感器的核心价值在于稳定性,即便初始性能出色,若使用一年后数据漂移、三年后需更换,便失去了实际应用意义。因此,高稳定性始终是我们研发与产品迭代的核心目标,也是过去 15 年团队坚守的方向。
幻实:是的,准确性是传感器的根本价值所在,若连这一基础都无法保障,其在应用场景中便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您刚刚提到了最新发布的温度、压力、湿度三合一的传感器,我想探讨一下什么样的场景需要用到三合一的产品,是不是人为在给自己加难度啊?有没有这样的场景需求啊?
![]()
温湿压三合一传感器(图源:MEMS Vision)
Tommy:在与客户的交流过程中,客户反馈其在使用温湿度传感器时存在特定需求,而且当时市场上难以找到可同时满足温度、湿度、压力三项参数检测的集成式传感器产品。好多客户需要一个三合一的品牌来满足压力、温度、湿度的传感,不然就需要换传感器,或者放两个不同的芯片。
基于客户的反馈,在不增加体积保持原有的形状的前提下,能不能够做到加一个气压在里面呢?这对工程团队而言确实是一大挑战,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我们突破封装技术,实现了三项功能在同一尺寸产品内的集成;更关键的是产品内置了ASIC精准校对设计,客户无需额外适配,仅需接入传感器即可直接获取三项数据。从客户反馈来看,这款产品的推出获得了广泛认可。
幻实:这款产品听您刚刚讲完我觉得核心卖点已经很清楚了,已经推向市场了吗?开始有客户测试了吗?
Tommy:目前我们已向部分客户提供样品,预计明年第一季度(Q1)实现量产。若有相关需求,欢迎大家与我们联系。此外,我们在Sensor China的展位设置了demo演示:通过模拟一米高度变化,可直观展示压力传感器的精准感应能力——这一特性可应用于无人机领域,例如实时监测无人机飞行高度,同时结合温湿度数据,判断飞行环境是否适宜,辅助无人机调整姿态或规避不利区域。
![]()
不止于传感:边缘AI与产学研模式
如何定义未来竞争力?
幻实:我看了您的公司介绍特别有意思,你们谈了非常多的AI,尤其讲了AI at the edge(边缘端人工智能),其实很想请教一下您这个公司在开发产品的时候如何跟 AI 结合?你们对 AI 的观点和态度是什么?你认为传感器应该怎么跟 AI 结合?
![]()
超声波探头芯体(图源:MEMS Vision)
Tommy:当前,边缘端人工智能(AI at the Edge)在北美市场已日益成为行业焦点,并逐渐演变为一个流行术语,呈现出“万物皆可AI”的趋势。当AI被附加于各类产品乃至日常用品时,边缘化人工智能就是帮助我们对环境认知会更加深。但这需要多参数数据支撑,若仅依赖单一参数(如温度),或仅两项参数(如温湿度),AI 的分析能力有限;当参数增加至三项(如温湿度、压力),甚至四项、五项(叠加气体传感器、PM2.5 传感器数据)时,AI才能更全面地解读环境状态。
传统传感器仅能“告知数据结果”,而结合边缘端人工智能与多参数数据后,传感器可实现“分析数据原因并给出应对建议”。例如,当VOC气体指标与温度同步上升时,AI 可判断可能存在厨房起火风险,并进一步触发开窗通风等应对动作——这区别于传统传感器仅“提示数据异常”的单一功能。这种“多传感器数据融合(Sensor Fusion)”,是 AI 与传感器结合的重要方向。
此外,在超声波领域,边缘端 AI 的应用价值同样显著:在医疗影像(如 2D、3D 影像分析)中,AI 可提升影像解读精度;在设备预测性维护(Predictive Maintenance)中,AI 能实时监测设备运行频率变化——同一设备在不同环境、不同磨损程度下的运行频率存在差异,无法通过出厂测试预设标准,而 AI 可基于本地实时数据,判断设备是否需要维修,避免故障扩大。因此,我认为“超声波技术+传感器融合”是边缘端 AI 落地的核心场景。
幻实:了解,现在加 AI 变成了一个主要的一个潮流,大家都在想办法,你们的产品加 AI 的多吗?
Tommy:目前我们正加大对 AI 领域的资源投入,特别是超声波领域。当前超声波技术在工业场景的应用尚未普及,但我们判断其潜力巨大——例如通过 AI 驱动的超声波监测,企业可提前预判设备故障,那可以避免很多问题的发生。
幻实:我之前搜索资料的时候了解到你们是发源于麦吉尔大学,不知道有没有产学研的渊源,可以讲讲加拿大的产学研渊源这种商业模式是怎么样的?有没有什么经验可以给我们借鉴?中国其实这几年是非常推广产学研的。
Tommy:对的,的确我们源于麦吉尔大学(McGill University)的技术孵化,2010 年正式从高校科研项目转型为企业。我本人也曾在麦吉尔大学求学,早年团队在该校开展了大量 MEMS 领域的科研工作,当时便判断 MEMS 技术未来潜力巨大——其可将传统大型设备的功能,集成到芯片大小的载体中,实现“微型化+高性能”的突破。
经过十余年努力,团队成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企业化运营。在这一过程中特别幸运,加拿大联邦与省级政府和组织, 例如加拿大自然科学与工程研究理事会 (NSERC))和CMC Microsystems提供了多项科研支持计划,帮助我们整合高校科研资源与企业资金,为技术研发提供了重要保障。
![]()
芯片揭秘 创办人曹幻实(右) MEMS Vision 工程副总 Tommy(左)
幻实:那在你们商业化之后跟高校还有持续的合作吗?
Tommy:即便在商业化后,我们与高校的合作仍在持续:高校团队压力较小,更易提出创新性构想;而企业则从市场需求出发,判断这些构想的商业化可行性——这种“高校从底层创新(bottom-up)+企业从市场倒推(top-down)”的协同模式,能找到创新与实用的平衡点。目前,我们已与蒙特利尔地区的 7 所高校(包括麦吉尔大学、康考迪亚大学等科研强校)建立沟通机制,高校分享技术构想,我们反馈市场需求,共同探索“解决客户实际问题”的产品方向,这也是我们现有产品的重要研发路径。
Tommy:我们的核心优势在于“MEMS 设计、ASIC 设计、校准技术”三大环节的自主研发。首先,MEMS 与 ASIC 均由团队自主研发,可根据需求灵活选择适配的制造工艺与工厂;其次,校准技术是我们独立研发的核心能力,要打造高性能传感器,MEMS 设计、ASIC 设计、校准技术三者缺一不可,而这三大环节的自主掌控,让我们在产品性能、迭代速度上具备独特优势,也是我们在市场竞争中的核心壁垒。
幻实:谢谢Tommy,非常感谢跟我们分享了这么多,虽然公司成立的时间不长,但积累了深厚的技术与产业经验。期待未来贵司推出更多创新产品,我们芯片揭秘也将持续关注并为大家分享。
Tommy:感谢栏目组的邀请,我对传感器行业充满热情,也期待未来有更多交流机会。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