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诺华斥资120亿美元收购Avidity Biosciences,拿到后者三款遗传性神经肌肉疾病的后期研发项目。这些产品,几乎全是基于公司开创性的RNA疗法AOC平台。
诺华这个交易,刷新了今年全球制药行业的并购金额纪录,也让行业重新审视起核酸这个新兴领域。而就在大家仔细研究海外内在该领域的产品及供应链布局时,市场会再一次地发现,还是绕不开一家熟悉的公司:药明康德。
药明康德早在2021年就完成了覆盖从研发到生产的整个寡核苷酸产业链从布局,截至今天,已经有30条寡核苷酸生产线。
![]()
在刚刚发布的三季度报告上,药明康德把核苷酸和多肽类业务归到一类,统称TIDES业务,而公司在这块的收入已经达到78.4亿元,同比增长121.1%,经调整Non-IFRS归母净利润105.4亿元,同比增长43.4%。
这背后折射了一个行业趋势,无论是寡核苷酸还是多肽,这些“复杂化学分子”,正在成为全球制药巨头争夺的焦点,也贡献了大量上游研发、服务&生产需求。
而对于药明康德来讲,当其通过二十五年的积累打造的基于全球制药公司外包生产需求的这座CRDMO“飞轮”高速转起来时,其自身惯性将使其难以在短期内停滞。它会带领公司穿越周期,熨平波动。这是药明康德在消化掉过去新冠口服药带来的高业绩基数之后能重回高增长通道的本质原因。
而当一些新的增量需求继续推着它往前,也会进一步提升这个庞大而精密体系的规模和体量。
多肽产能需求,是结束?还是开始?
这两年,礼来和诺和诺德动辄百亿美元的产能投资,看似规模空前,但如果将其视为多肽产业需求的“天花板”,那将是一个巨大的误判。
事实上,这场千亿级别的产能“军备竞赛”,仅仅是追赶当前需求的“补课费”,远未到为未来布局的阶段。
目前,全球对GLP-1类药物的需求已经呈现出“供不应求”状态。这意味着当前的产能建设,首要任务是满足已经被创造出来、但远未被满足的存量市场需求。
而这些药物的主要市场仍集中在北美和部分欧洲国家。中国、日本、以及其他广大的新兴市场,其市场准入和渗透才刚刚开始。考虑到这些地区庞大的肥胖和糖尿病患者基数,每一个新市场的放量,都将对现有产能构成新一轮的巨大压力。
随着产能的初步释放和价格的可能调整,药物的覆盖将从核心城市的高收入人群,逐渐下沉到更广泛的普通患者群体,这同样会带来需求的几何级增长。
因为相较于注射,口服因为生物利用度低,据中金测算仅仅是司美这一品类,如全部换成口服,人均原料药消耗量将增加50-150倍,背后对产能的需求增加是指数级的。
而对于这两年大量在研的更复杂分子结构、更高临床用量的产品,多靶点、长效、增肌,以及在减肥和糖尿病之外的适应证扩展等多元化临床需求产品的出现,这些都意味着,即使是未来替尔和司美的规模下降,但多肽减肥药这个市场整体上是在不断扩容或外溢至小分子市场,因为有更多更好的产品不断出现。
二级市场总是喜欢干“遥遥领先”式的预测,狂热起来很轻易地就把未来十年乃至三十年的预期一下子打完。一轮炒作再回归冷静之后,其实真实产业里的变化才刚刚开始。
生物医药本身是个长周期的行业,从临床数据的出圈到上市至少五年起步。除了司美和替尔之外,整体GLP-1类药物大面积商业化生产的窗口期,其实还没开始。
而对于药明康德来讲,围绕其TIDES业务,公司今年给出了至少80%增速的指引,意味着今年将直接突破百亿的营收。并且肉眼可见的,在相当一段长的时间里将作为公司的一大营收支柱。
![]()
慢病治疗:从小分子到核酸药物的启示
今年,小核酸药物龙头Alnylam的强势表现延续至今。其RNAi疗法Amvuttra在今年持续超预期放量,推动市值一度站上600亿美元大关。市场普遍预期其即将披露的Q3数据将继续保持强劲,持续验证核酸类药物在商业化层面的加速。
另一边,这一年整个核酸领域也出现了若干项大额并购:比如Biogen引进City Therapeutics的RNAi产品、CRISPR Therapeutics与中国靖因药业达成合作,以及赛诺菲引进维亚臻的AOC产品,都在不断推高这一赛道的热度。而这次诺华的收购更是直接将核酸这个品类推向了最高潮。
Alnylam和Ionis最开始都是从罕见病入手,这背后是欧美对于该类疾病在审评端的政策扶持,但反观国内企业在整个小核酸领域的布局,会发现大多数临床候选产品针对的仍旧是以心血管、感染(主要是乙肝)等慢病领域。
过去十年,慢病领域因为传统小分子药物的大量上市,市场演变几乎已成饱和之势,但随着以PCSK9为代表的革命性新型疗法,又带动了这个超级治疗领域重新的辉煌。
市场的演进,本质上是需求的升级,而非消失。慢性病庞大的患者人群依然存在,他们只是需要更有效、更便捷的治疗方案。而无论是他汀类小分子,还是Leqvio这类siRNA药物,其实现的路径都离不开一个共同的基石——化学合成。
小分子时代的需求是对特定化学结构的有机合成能力。而到了寡核苷酸时代:需求升级为对核苷酸单体进行精准、大规模、高纯度连接的固相合成能力。这其中的化学工艺、杂质控制、规模化生产(从毫克级到公斤级甚至吨级)的复杂度和技术壁垒,相比传统小分子药物有过之而无不及。
![]()
WuXi TIDES团队针对一款ASO候选化合物优化和GMP生产,最终实现了杂质占比从25%降低至5%,同时最终收率也从最初的0.5 g/mol提高到3.4 g/mol
而这就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治疗的“弹头”在变,但制造“弹头”的“军工技术”——化学,是永恒的。
对于药明康德这样的平台型公司而言,它的核心价值并非押注于某一种特定的药物类型(Modality),而是构建了一个“万能”的、贯穿始终的技术平台。
无论下一代革命性疗法是基于何种原理,无论是更复杂的偶联药物(PDC/ADC)、细胞治疗还是基因编辑,它们在从概念走向产品的过程中,几乎都离不开对某种特定分子的设计、测试、工艺开发和规模化生产。
这些环节的底层,永远是对化学和生物学原理的深刻理解和工程化能力。
只要人类追求更优治疗方案的脚步不停,对这种底层、共通、高技术壁垒的“化学合成”能力的需求就是永恒的,药明康德这类公司的价值也将因此而长存。
结语&展望
时间回到2025年初,药明康德围绕持续聚焦CRDMO业务模式的一连串动作,引起市场广泛讨论,迷雾重重。正如乔布斯曾说过的那样:
若没有退学,没有参加书法班,那么个人电脑可能就不会有现在这么好的排版。当然我在大学的时候,还不可能把从前的点点滴滴都串联起来,但十年后当我回顾这一切时,真的豁然开朗了。
目前我们依然无法有更全面的视角来审视药明康德所谓的持续聚焦CRDMO业务模式,但正好似25年前:从一个实验室俨然成为今天这样一个一体化、端到端的平台,等到25年后再来看这句“持续聚焦CRDMO商业模式”,人们或许也会恍然大悟。
根据当前所处的位置,决定应该去哪里,往往比根据想要去哪里决定前进的方向更要明智。所有人都有能力将现在转化为未来,但没有人可以将未来变成现在。而基于当前现实,药明康德需要投入更多资源以满足全球产能需求。
其次,当近身观察过药明康德多年积累的精益运营,会发现其通过25年积累而成的一套难以撼动的CRDMO体系的长期认可:未来无论是在既有小分子业务,还是当下热门的多肽和寡核苷酸浪潮,亦或是未来技术要求更高、价值链更长的复杂药物,都能去发挥自己的独特价值。
而公司近期宣布出售中国临床研究服务业务,则进一步强化了这一战略。
就在披露三季报的同时,药明康德宣布拟以28亿元出售旗下两个临床研究相关的子公司(康德弘翼和津石医药)的新闻稿中提到:药明康德将进一步聚焦CRDMO核心业务的发展,强化公司在药物发现、实验室测试及工艺开发和生产服务的能力。此举被市场解读为公司正进一步剥离非核心资产,将资源和精力更聚焦于高增长、高壁垒的CRDMO核心业务,从而持续提高整体的运营效率和盈利能力。
随着行业向更高端的分子类型迈进,在可预见的未来,谁能解决最复杂的化学合成与生产挑战,谁就将掌握药物开发的“定价权”。而药明康德,显然已经在这场关乎未来的竞赛中,占据了最优身位。
延申阅读:
投资丨产业分析丨故事丨观察
欢迎点个喜欢并留言讨论,笔者尽可能认真回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