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1969年郑维山到安徽,李德生请示如何安排,毛主席特批:待遇不变

0
分享至

1969年,一封从安徽发往中南海的信,让毛主席提笔写下:"郑维山平津战役有功,待遇不变。"

这几个字,救了一个人。

写信的人叫李德生,收信人的命运握在这八个字里。



平津战役,那个敢赌命的决定

1948年12月8日傍晚。

华北第三纵队司令员郑维山接到命令,包围新保安



任务是困住傅作义的嫡系第35军,别让他们跑了。

郑维山带着部队往新保安赶,走到半路,侦察员气喘吁吁跑回来:"报告司令员!敌第104军从北平出发,500辆大卡车,正往新保安方向开。"

郑维山愣了一秒

他站在碱滩村外的民宅里,摊开地图,新保安在西边,第104军从东边来。如果按原计划走,自己的部队会被夹在中间。

打还是不打?

上级命令是包围新保安,可现在冒出个援军,打不打得过还不知道。更要命的是,此时此刻,他的电台联系不上兵团指挥所

没有请示。

没有命令。

郑维山自己做了决定。



他叫来旅团干部:"第7旅,去碱滩马圈子一带,给我挡住第104军。第9旅,继续包围新保安。从第9旅抽一个团,放在马圈子和新保安中间,做预备队。"

这个决定,等于把包围新保安的主力抽走了一半

如果第35军趁机突围,责任全在郑维山。如果第104军打过来守不住,责任还是郑维山的。

兵团指挥所恢复联络后,发来一封电报,口气很重:"郑维山擅自将三纵队围城部队主力调至沙城地区,如三十五军逃跑,郑维山要负完全责任。"

郑维山看完电报,回了一句:"现在我这里情况严重,处境困难,望令四纵增援我一至两个团。"

12月9日。第104军在12架飞机掩护下,朝着碱滩阵地压过来。

第7旅560团3营9连守在碱滩,敌人上午10点发起第一轮进攻,突破了碱滩防线。副团长王守仁亲自带人反击,才把阵地夺回来。



中午12点,第二轮进攻。

敌人又突破了,3营再次反击,又夺回来。出击太深,遭到侧击,第三次失守。560团集中两个连的兵力,第三次把碱滩夺回来

下午,敌人集中两个团的兵力,密集队形,十几架飞机轰炸扫射。

马圈子村被推平了。

新保安的第35军也动了,向东突围,推进到东园子

两支敌军之间,只剩4公里,这个距离,骑兵冲锋10分钟就到了。

郑维山站在指挥所里,手攥着电话,他给第11旅下令:"从沙城向敌人侧后出击。"又命令第7旅二梯队:"阵前反击。"

激战到黄昏。

第104军退了。



第35军也没能突围成功

12月10日,毛主席发来贺电,点名表扬了部队,电报里没提郑维山"擅自调动"的事,只说了一句打得好。

这一仗,郑维山赌对了。



1971年,那个从北京到安徽的调令

1971年初,北京军区重组。李德生任北京军区司令员。郑维山的职务被撤销,组织决定让他去安徽。

从军区司令员到农场,这个落差有多大?



李德生接到安排郑维山的任务时,心里五味杂陈。

两个人都是河南新县人,新县在大别山腹地,红四方面军的老根据地。李德生比郑维山小一岁,15岁参加红军,郑维山也是15岁。两个人从红军时期就认识,打过仗,一起扛过枪。

李德生1968年到安徽当省委第一书记。当时安徽局势复杂,淮南煤矿武斗严重,李德生带着12军进驻,用"大造舆论"的办法,把芜湖、淮南的问题解决了。

毛主席在中央会议上点名表扬:"安徽的事情办得不错,芜湖整得不错。"

就是因为这句话,李德生进入了毛主席的视野。



1969年,李德生被调到北京,任总政治部主任,1971年又兼任北京军区司令员。他从一个野战军军长,两年时间升到政治局常委、党中央副主席

这个速度,在当时是罕见的。

李德生知道,自己能有今天,是毛主席的信任。他也知道,毛主席信任他,是因为他办事靠得住

郑维山的事,就是个考验。

组织上没说具体怎么安排,只说让郑维山去安徽南湖农场。

南湖农场在巢湖边上,是个劳动农场,按常规,去那里的人,吃住都按普通职工标准。



可郑维山不是普通人

他是开国中将,北京军区前司令员,抗美援朝时指挥过金城反击战,3500人敌前大潜伏,创造了现代战争史上的奇迹。

李德生拿着调令,一个晚上没睡。

他想起1968年在中央会议上,毛主席第一次点他的名,当时周恩来念到"李德生"三个字,毛主席打断了:"哪个叫李德生?"

周恩来说:"李德生同志是安徽省革委会主任,12军军长。"

毛主席笑着说:"不认识你呀,你这个同志。"

那次会议后,李德生平步青云。



可郑维山呢?

同样是从大别山出来的红军,同样立过战功,为什么一个往上走,一个往下走?

李德生不敢多想,他只知道一件事,郑维山平津战役的功劳,毛主席记得



那封信,和信里没写的话

1971年春天,郑维山到了南湖农场。

李德生派人把他接到省委招待所,见了一面,两个老乡坐在一起,没聊多少话。郑维山说:"组织决定让我来,我就来了。"



李德生说:"老首长,你先休息几天,我去安排。"

怎么安排?

省委办公厅的人给李德生递来一份材料,上面写着按农场职工待遇,分配住房,参加劳动。

李德生看着这份材料,手指敲着桌子。

敲了很久。

办公室里的人都出去了,李德生一个人坐在那里,窗外是合肥的春天,柳树发芽,风吹过来还有点凉。

他想起1948年冬天,平津战役的时候,自己还是个团长,郑维山已经是纵队司令员了。碱滩那一仗,如果郑维山守不住,整个新保安战役都得出问题。



李德生拿起笔,开始写信,信是写给毛主席的。

"主席,应该如何安排郑维山的衣食起居?"

信里没用"同志",用的是"衣食起居"

这四个字,写得很重。

李德生知道,这封信如果递上去,可能会有人说他多事。可他也知道,如果不写这封信,郑维山的后半辈子就真完了

信里,李德生详细列举了郑维山的战绩。平津战役,抗美援朝,金城反击战,每一场仗,每一个细节,李德生都写进去了。

他没写郑维山现在的处境,只写郑维山过去的功劳

写完信,李德生让秘书送到中央办公厅。



等消息的那几天,李德生每天都睡不好,他白天正常工作,开会,处理文件。晚上一个人坐在办公室里,抽烟。

烟灰缸堆满了烟头。

一周后,批示下来了。

毛主席亲笔写的:"郑维山平津战役有功,待遇不变。"

李德生看到这几个字,手抖了一下。

他立刻安排人去南湖农场,给郑维山配警卫员、秘书、炊事员。住房也重新安排,不住职工宿舍,单独给一套房子。



省委办公厅的人问:"李书记,还要什么?"

李德生说:"照顾好老首长的生活,别让他受委屈。"



农场里的那些日子

郑维山在南湖农场住下了。

每天早上6点起床,吃早饭,然后去地里干活。农场种水稻,养鱼,郑维山跟着大家一起下田。

他不说话,只干活



身边的年轻战士看着这个头发花白的老人,不知道他是谁,只知道他有警卫员,有秘书,住的房子也跟别人不一样。

干完活回来,郑维山就看书。

桌上摆着《毛泽东选集》,马列著作,一本一本翻。他看书的时候,会做笔记,用铅笔在书页边上划线。

警卫员小王实在忍不住了,问:"首长,您天天看这些书干什么?"

郑维山抬起头,摘下眼镜,笑了:"不看书,脑子会生锈。"

小王说:"可您都这样了,还看这些有什么用?"

郑维山没回答,继续看书



过了一会儿,他说:"平津战役那会儿,碱滩那一仗,你知道我怎么守住的吗?"

小王摇头。

"用命豁出来的。"郑维山说,"算不上什么功绩,就是该守的时候,不能退。"

小王听不太懂,郑维山也不再解释,继续翻书。

1971年的夏天特别热,南湖农场的水稻田里,蚊子多得吓人。郑维山下田插秧,腿上被蚊子叮了一片包。

晚上回来,炊事员老张给他煮了绿豆汤。郑维山喝了一碗,说:"老张,你这手艺,比我当年在红军里吃的好多了。"

老张说:"首长,您当年在红军里吃什么?"



"树皮,草根。"郑维山说,"过草地的时候,煮皮带吃,三爬雪山,三过草地,活下来的人不多。"

老张听愣了。

郑维山继续说:"1936年,我带一个团去迎接红二方面军,在绒坝岔那地方,碰上贺龙的部队。当时我们都瘦得不成样子,贺老总看见我们,抱着我哭,他说,兄弟们,你们活下来了。"

说到这里,郑维山的声音有点哽咽

老张不敢接话,郑维山摆摆手:"过去的事了,不提了。"

1979年,郑维山得到平反。1982年,他被任命为兰州军区司令员。

临行前,邓小平接见了他,交给他两个任务:一是用20年时间绿化大西北,二是选拔培养10个接班人。



郑维山在兰州军区干了5年,种了无数棵树

他培养的接班人里,有后来的军委副主席,有总后勤部部长。

2000年5月9日,郑维山在北京301医院去世,他生前留下遗嘱,不开追悼会,不搞遗体告别,不进八宝山,骨灰撒放在大别山屋脊洼的山上。

那是他出生的地方。

那里有块巨石,后来被刻上三个字:将军石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云霄纪史观 incentive-icons
云霄纪史观
铭记历史
177文章数 103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