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宣称夺取近3500平方公里领土,乌军面临兵力枯竭、后勤崩塌等多重危机。西方虽加大军援,但俄军持续攻势下,乌克兰能否撑过下一个作战季?西方强力军援又能否扭转败局,还是仅延缓不可避免的结局?
近日,俄军参谋总长格拉西莫夫通报了俄军今年夏季攻势的战果,在夏季攻势中,俄军拿下了149个定居点和3500平方公里土地,在苏梅、哈尔科夫等地建起了“缓冲安全区”,顿涅茨克、扎波罗热方向也接连告破。
而最关键的红军城战役也已经接近尾声,俄军自信的认为,能在12月底彻底拿下这里。
![]()
和之前的战术有所不同,俄军不再追求闪电式的攻城略地,而是转为多点施压、稳步蚕食。持续不断地消耗乌克兰的兵力、装备与后勤耐力。
俄军不断向前推进,还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乌军的兵力已经枯竭了。《俄罗斯RT》发文称,光是2025年前三个季度,乌克兰检察总署立案的逃兵案件就超过16万起,比开战以来的总和还多出三分之一。
这是什么概念?前线部队每个月净损失高达1万到1.5万人,而且走的多是经验丰富的老兵,补进来的却是训练不足、身体素质堪忧的新兵。人不够,仗怎么打?
乌军的问题已经不是某个环节出故障,而是系统性的崩坏。
这还不算完,乌军曾经引以为傲的无人机防线,如今也因为操作员短缺、维护跟不上,正在逐渐失效。
而在顿涅茨克方向,波克罗夫斯克这个后勤枢纽一旦失守,乌军就不得不从库皮扬斯克、红利曼、扎波罗热等地抽调预备队去填坑,但是结果必然是全线吃紧,防线像撕破的渔网一样,这里补上那里又漏。
![]()
你可能会问,西方不是还在大力援助吗?是,英国刚宣布要给5000枚导弹,瑞典准备卖150架“鹰狮E”战机,欧盟也在筹备1400亿欧元的援助计划。
但这些装备,真能堵住乌克兰的“人力窟窿”吗?再先进的战机也需要熟练的飞行员,再智能的导弹也需要稳定的操作班组。在人手严重不足、训练周期极短的现实下,这些武器到底能发挥几成威力?这是个无情的悖论。
更讽刺的是,乌克兰今年发起的库尔斯克突袭,虽然一度赢得国际喝彩,如今看来却像是一场代价高昂的“战略豪赌”,它消耗了乌军本已捉襟见肘的精锐力量和珍贵装备,导致其他防线加速松动。
那么,接下来乌克兰能否撑过下一个作战季?
从普京近期的动作来看,他不再留有余地,而是直接对乌克兰的能源基础设施、国防企业发动大规模轰炸。
据央视新闻报道称,10月24日至25日凌晨,俄军向乌克兰境内打出9枚“伊斯坎德尔-M”导弹和62架无人机,目标明确,就是要瘫痪乌克兰的电力、能源,以及战争持续力。
![]()
俄罗斯不再急于谈判,因为他们相信自己可以在战场上拿到所有想要的筹码。顿巴斯是底线,其他土地可以谈,但前提是乌克兰必须接受现实。
如果不接受?那就继续打,打到乌克兰撑不住为止。而每多打一天,俄罗斯未来开出的条件就可能更苛刻一分。
泽连斯基不愿意放弃土地,甚至还期盼着领土完整、俄罗斯撤军,加入北约获得安全保障这些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目标。
欧洲国家虽然出台12点和平计划,又是送军援,又是威胁俄罗斯要加大制裁,目的就是为了让俄罗斯妥协。
但西方强力军援不可能扭转败局,充其量是延缓不可避免的结局。
乌克兰已经陷入了一个“战争死循环”:越打,人越少;人越少,就越要征兵;征兵越狠,社会反弹越大,经济越垮。
如今冬季已至,能源系统在俄军持续打击下脆弱不堪,供暖和供电不仅是民生问题,更是士气问题、存亡问题。去年冬天俄军测试的“脉冲式打击”如果今年再来一轮,后果不堪设想。
![]()
所以,接下来会怎样?
不少分析认为,2025年冬末春初可能会迎来一场决战。即便乌克兰能勉强扛住这一波,只要它走不出“失血,征兵,崩溃”这个循环,最终的结局就很难改变。俄罗斯的攻势或许会放缓,但不会停止。
战争打到这个份上,早已不再是“谁能赢”的问题,而是“乌克兰还能撑多久”的问题。从战场到谈判桌,从兵力到民心,这个国家正在经历一场系统性的衰竭。
而我们所能看到的每一则战报、每一次轰炸,都是俄罗斯的战斗决心。而欧洲的每一批援助,不过是在加速乌克兰的衰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