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傍晚,小区花园里总会看到68岁的王阿姨拄着拐杖,按时做好服药的准备。她患有高血压和关节炎,已经多年依赖药物控制病情。
每次服药,她都会将降压片、止痛片和消炎药一股脑咽下。家人劝她“悠着点”,但她总觉得“既然医生开的,应该没问题”。
最近,王阿姨却发现自己总是气短乏力,甚至饭后都觉得胸闷喘不过气。偶尔本以为是慢性病发作,结果检查后才得知,心脏功能已经出现衰竭征兆。
![]()
关于用药的误区,身边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很多人都认为,药物能缓解不适,吃得越规范越安心,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其实,长期依赖一些常见药物,尤其是中老年人,如果没有合理监控和专业指导,可能正在悄悄损害心脏,甚至诱发心衰。
到底是哪几类药最容易“偷走”我们的心脏健康?又该如何科学用药,避开“雷区”?尤其是第3类,你很可能每天都在用,却从未警觉!
让我们一同揭开常用药背后鲜为人知的“心脏风险”,看完你或许会重新审视药箱里的每一粒药片。
在医疗实践中,心脏衰竭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中老年患者身上。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的最新流行病学数据表明,中国每年新发心衰患者数量高达约150万,而用药不当是隐形高危因素之一。
![]()
心脏衰竭,通俗讲就是心脏像“水泵”一样渐渐失去了泵血动力,导致全身供血和供氧不足,日常表现为气喘、乏力、下肢水肿、体重莫名增加等。
很多患者的发病并非完全源于原发心脏疾病,而是与药物使用密切相关,尤其是中老年人群体。
权威研究指出,部分药物具有“心脏毒性”,长期使用不当会损伤心肌、影响电生理活动或者造成血液、体内水分潴留,从而增加心脏压力,埋下心衰风险的“定时炸弹”。
那么,哪些药物该格外警惕呢?以下这4类用来治“老毛病”的药,吃法如果不当,反而可能让心脏不堪重负。
![]()
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
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布洛芬、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等。这类药物主要用于缓解疼痛和炎症,但长期过量使用可能引发水钠潴留、血压升高,加重心脏负担。
根据2023年国家心血管病中心追踪研究,中老年持续使用NSAIDs 3个月以上,患心衰风险上升约18.4%。
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物
像我们常听到的胺碘酮等,虽能纠正心率,但过量或长期应用时,容易造成心脏肌纤维退变、泵血无力,甚至引发其他复杂的电生理紊乱。
![]()
美国梅奥诊所回顾性分析显示,抗心律失常药致心衰发生率在高危老人中可达15%**,用药更需极度谨慎。
部分降压类药物(尤其某些利尿剂与β受体阻滞剂)
利尿剂长期大量服用,容易导致电解质紊乱、血容量下降,心脏供血减少,更容易诱发衰竭。而β受体阻滞剂若未个体化调整,也可能出现“心脏弹性减弱”的副作用。
2022年国内高血压专科门诊数据显示,非规范服用上述药物人群,心功能减退发生率提高至22.6%。
![]()
某些糖尿病相关药物
部分二甲双胍类药物或特定降糖药物,因可能导致乳酸酸中毒,加剧心肌损伤,且药物间相互作用也增加心衰的隐患。据上海瑞金医院2023年临床分析,糖尿病合并心衰住院患者,错误用药比例超过29%。
更值得警惕的是,中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慢性病,药物种类多、交互风险大,一旦擅自加量、长期自行服用,往往“伤的是心脏,悄无声息。”
怎样才能科学安全地用药,同时守护心脏健康?专家提出了3个关键建议:
就医规范,个体化药物管理
无论哪类慢性病药物,每次服药前,请务必遵循专业医生的处方建议。不要盲目叠加药物,也不要听信网络偏方。定期体检、动态监控心脏和肾功能,出现手脚肿胀、未明原因气短时,第一时间反馈医生。
![]()
记录用药,关注身体细微变化
建议养成详细记录药物名称、剂量、用药时间的习惯。日常如发现体重骤增(短期内>2公斤)、下肢水肿、持续疲乏等异常症状,应当警觉是否与药物有关,及时就诊。
药品安全知识,主动学习和家人共管
在用新药或增加药物品种前,主动咨询主诊医生或药师,了解潜在心脏风险与副作用;保持与家人间的信息沟通,尤其年长亲属出现不适莫轻视,别等到症状加重才后悔。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