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工学一体化教师培养方案探讨

0
分享至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习近平总书记在白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的“新质生产力”概念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在这一背景下,技工院校教师肩负着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具备创新思维的高技能人才的重任。

一、新质生产力对工学一体化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依赖于技术、教育与人才的深度融合。工学一体化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关键力量,在技术与人才培养之间发挥着桥梁与纽带作用。他们应以教学目标为导向,系统整合专业领域知识、企业生产管理经验以及教育教学理论,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具体而言,首先在专业知识层面,工学一体化教师不仅要扎实掌握传统工程技术,更需敏锐跟踪科技前沿,把握新兴产业变革趋势,成为衔接技术与人才的纽带。其次,在企业实践层面,教师应主动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依托产学研协同机制,积极推动技术革新与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支撑。最后,在教育教学能力方面,教师应主动参与专业培训与学术交流,持续提升教学素养与业务水平,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迭代更新。同时,技工院校也应加大对工学一体化教师的培养与资源投入,拓展其发展路径。

二、新质生产力视角下,工学一体化教师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高度重视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陆续出台多项政策,明确了培养目标,系统规划了培训课程与考核体系,为教师培养提供了制度保障与方向指引。然而,在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部分技工院校教师在适应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实现角色转型和能力提升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

(一)教师专业知识储备有待加强

工学一体化教师必须持续追踪科技发展前沿,把握新兴技术动态。随着工作领域日益复杂、学科边界不断拓展,教师不仅需要具备跨学科的知识结构,还应增强跨领域交流与复杂问题处理能力。然而,学院部分教师学科结构较为单一,跨学科知识积累不足,对新技术、新业态的学习跟进不够及时,尚未形成系统化、常态化的终身学习机制。

(二)教师企业实践经验较为欠缺

工学一体化课程强调教学内容应源于真实的企业任务。但学院具备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偏低,多数教师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教学岗位,与新质生产力相关企业的融合程度不深,对企业实际工作流程理解有限,导致难以将真实岗位任务有效转化为教学素材。尽管在职教师可通过下企业锻炼、参与校企交流等方式接触生产实际,但此类活动普遍存在时间短暂、内容零散、交流浅表等问题,难以系统提升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三)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尚显薄弱

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工作任务呈现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然而,多数教师在教学中未能有效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与技能,难以适应跨学科教学的需求。同时,在教学评估与反馈环节,教师普遍缺乏设计科学、合理的跨学科评价工具与方法的能力,无法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在多学科融合情境中的综合表现与发展潜力。

(四)教师培训机制仍需系统完善

学院组织的工学一体化教师培训,在培训方式上仍显单一,多以“集中授课+实践操作”为主,培训周期偏短,实践环节深度不足。此类培训模式互动性不强,难以激发教师的创新思维,也无法充分满足教师学习新质生产力相关知识与技能的需求。此外,培训师资结构存在失衡现象:高校教师虽理论扎实但实践经验欠缺,企业教师虽熟悉实务却缺乏教学方法训练。培训方案与行业实际联系不够紧密,针对性不足,难以契合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的教学要求。在培训评价方面,仍以考试与考核为主要方式,未能建立起对教师实际教学能力与实践指导效果的有效评估机制。

三、新质生产力视角下,工学一体化教师培养的实施路径

(一)强化宏观规划,引领教师理念革新

面对新质生产力推动技工教育进入深化改革阶段,各技工院校应加强顶层设计,系统推进教师教学理念转型。通过构建“制度—组织—经费”三维保障体系,建立健全教师能力标准与发展通道,打造产教融合实践基地,设立专项培养基金。构建“认知重塑—场景浸润—产业赋能”培育路径,依托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及产业项目嵌入式合作,推动教师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深化对工学一体化的理解。设立工学一体化创新工作室,组建常态化教师学习社群,完善教师成长档案管理,营造持续学习文化,构建“教学研创”融合的可持续发展生态。

(二)完善培养体系,拓宽教师成长路径

基于教师群体特征,技工院校应构建“四维联动”培养体系:纵向实施“青苗—骨干—名师”阶梯培养计划;横向推进校企双导师协同发展;内向推动工学一体化课程开发;外向拓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针对教师差异化发展需求,制定个性化培训方案,形成“需求诊断—动态调整—成效追踪”闭环管理机制。建立教师能力发展数字画像,实现精准职业导航。开展跨学科教学观摩与反思,搭建专业协作平台,促进知识共享与能力提升,确保培训内容紧跟新质生产力发展步伐。

(三)打造协同创新体,培育跨界融合型团队

围绕产业链需求,技工院校应组建跨学科、跨院校、跨领域的教学创新团队,实施校企“双带头人”制度,由产业导师与教学名师共同引领,形成“基础技能+项目实战+创新孵化”三级导师梯队。建立“五共”机制,推动校企共同研发课程标准、共建教学资源、共担实训任务、共评学生成果、共享创新成效。开发模块化“工单式”课程体系,定期组织校企座谈与教学创新竞赛,促进教育理念与产业技术深度融合,构建具有持续进化能力的教学生态圈。

(四)创新培养模式,搭建校企融合培育平台

为培养符合新质生产力要求的高技能人才,必须强化校企协同,搭建产教融合双向赋能平台。具体路径包括:

实施校企双向互动培训,选派教师赴企业实践,支持企业开展理论培训与技术升级;邀请企业专家入校授课,传递前沿技术,增强合作粘性。

共建技能比武平台,发挥院校资源优势,协助企业开展技能竞赛,推动校企合作走深走实。

建设校内企业人才培训基地,积极参与国家级、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产业学院及技能大师工作室等项目,促进教师与企业人员深度交流,提升教师产业服务能力。

(五)完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发展潜能

技工院校应构建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涵盖薪酬、晋升、荣誉及培训等多维支持,通过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方协同,为教师拓展发展平台与资源空间,增强职业认同与成就感。配套建立基于绩效与贡献的发展性评价体系,实现对教师成长过程的动态反馈,激励教师在工学一体化教学实践中持续探索与创新,形成良性发展循环,全面推动教师能力提升与教学质量改进。

四、结语

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时代发展的核心力量,为工学一体化教师培养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个快速变革的时代,工学一体化教师肩负着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和产业发展的进程。

通过革新教师培训体系、深化校企合作、搭建教师发展平台等一系列探索与实践,能够有效提升工学一体化教师的能力与素质,使他们更好地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成功案例的经验也为其他院校提供了宝贵的借鉴,证明了这些培养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未来,随着新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工学一体化教师将在教育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他们将成为教育改革的推动者,不断创新教学理念和方法,将新质生产力的要素融入到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跨学科素养。他们还将成为产业发展的助力者,通过与企业的紧密合作,为产业升级提供人才支持和技术服务,推动产业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在新质生产力与工学一体化教师的协同共进下,职业教育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唯众生态伙伴
唯众生态伙伴
让IT教学更简单实用!
481文章数 0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