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辽宁日报)
转自:辽宁日报
本报记者 姜帆
渤海湾畔,葫芦岛兴城市徐大堡镇内,中核辽宁核电有限公司4台核电机组一字排开,2万余名建设者的身影在工地间穿梭,项目攻坚的“奋进曲”高亢响亮。这个总投资超千亿元的国家重点能源项目,不仅为辽宁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力,更化作一部“富民引擎”,让周边百姓在项目建设的热潮中共享发展红利,走出了一条企地共赢的新路。
既是能源保供的“大国重器”,亦是拉动地方发展的“经济引擎”。
这份红利,早在建设期就已悄然惠及百姓——上万名用工需求激活就业市场,务工者的吃住行更给徐大堡镇百姓带来了致富“商机”。
徐大堡镇方安村,这个昔日名不见经传的沿海小渔村,如今成了远近闻名的“明星村”。63岁的冯志成从未想过,自己的老房子能变成“摇钱树”。他把老屋改造成10间民宿,专门租给核电项目的外地工人,因需求旺盛,每间房月租金涨到300元至500元,一年单靠租房就能赚近4万元。“以前我这个年纪打工都没人要,现在坐在家里就有生意上门,‘躺着数钱’。”冯志成的笑容里满是知足。
村口开理发店的费霞,也是深有同感。核电项目开工前,她的小店生意冷清,务工人员涌来后,客流量翻了4倍,收入跟着水涨船高。更让她踏实的是,原本在外打工的丈夫,在核电施工队找了份月薪8000多元的稳定工作,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吃穿不愁还能攒下积蓄,现在的好日子都是核电项目给的。”费霞的话,道出了不少村民的心声。
方安村党支部书记冯青龙给记者算起核电项目带来的“民生账”:全村2000多人,1/4在核电工地务工;约80%的村民把自家房子改成农家乐或民宿;曾经在外打拼的村民回了村,有的务工,有的开饭馆,连村里的海鲜、农产品都成了“香饽饽”。“现在村民每月多赚2000元,根本不是难事。”冯青龙说。
然而这份加码的幸福,对于徐大堡镇来说,也曾是“甜蜜的负担”。“以前全镇常住人口不到1万人,一下子多了1.5万外来人口,水、电、道路这些基础设施,还有生活配套,都面临巨大挑战。”徐大堡镇党委书记周风雷回忆。
保障务工者生活,就是保障项目推进。按照葫芦岛和兴城两级党委、政府部署,徐大堡镇党委采取“包保+专班”模式,把服务核电的文章做细做实。他们新编制《徐大堡镇总体规划》,对市政道路、输水、供热、供电、燃气管网全面升级;推进城乡一体化供水和临时电供电工程,解决建设与民生用能用水需求;联合核电站建起污水处理厂,新建可容纳1500人就餐的中央厨房、千余台车辆的停车场;招商引进“核美佳园”“紫金苑”两个住宅开发项目,补齐居住短板。
服务项目的过程,也是拉动经济的过程。依托停车场等配套设施收入,方安村、台里村的村集体年收入已达30万元;随着施工企业扎堆进驻,镇本级年税收突破了千万元大关;核电项目周边,餐饮店、出租屋更是如雨后春笋。“想开民宿却不知怎样办手续,镇村工作人员手把手教,还组织培训规范经营,服务可贴心了。”餐馆经营者王凤的话,印证着当地营商环境的温度。
一条服务的线,将大项目与百姓的生活紧密相连,让产业与民生互促共进。“原以为建核电站这样的国家大项目和咱老百姓没关系,没想到咱们跟着项目最先借光了。”村民赵明明的感慨,成了项目惠民的生动注脚。
如今的徐大堡镇,项目建设有“速度”,群众生活有“温度”。“百姓对项目建设的支持度特别高。”周风雷告诉记者,当时紧邻核电的另一个大项目动工,150多户村民仅用40多天就完成了相关征地拆迁。
2027年,首批核电机组投产后,徐大堡核电的富民效应还将持续释放。当清洁能源点亮发展新图景,这里正用民生改善的扎实成效,书写着产业与民生互促共进的生动答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