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华盛顿,按理说该是国会山一片繁忙的时候——议员们该抢着推动法案,为大选造势。可88岁的资深众议员埃莉诺・霍姆斯・诺顿,却因为一桩荒唐的“家门口诈骗案”,一下子成了媒体焦点,把美国政坛的“高龄痼疾”又拽上了风口浪尖。
![]()
事情其实不复杂。几个冒充暖通维修工的人进了诺顿家里,装模作样一通“操作”,啥也没修,却悄悄划走了她账户上的4362美元。按理说,这种事在美国也不算新鲜,但警方的后续通报,让这桩案子变得不寻常——一份内部报告提到,诺顿疑似患有早期痴呆症。
炸锅了。
她不是普通人,她是众议员。而且重点是——她还没打算退休,甚至已经公开表态,准备继续参选下一届。
这事儿最令人发凉的,不是骗子手段高明,而是那股让人难以理解的“政治惯性”——一个88岁、身体和精神状况屡被质疑的老人,为啥还能稳稳地坐在国会里?她真的是“鞠躬尽瘁”,还是有人根本就不想让她走?
![]()
诺顿办公室倒是立刻回应了,说警方报告不专业,那位说她有痴呆的警员不是医生,不具诊断资格。他们还专门强调了一点:所谓“看护人”的说法是假的,家里那位只是个老员工,负责房屋管理,不是照顾她生活起居的保姆。
这番解释,听起来好像也有点道理。但问题是——“痴呆”的传闻,其实不是第一次出现了。
她的国会同事早就私下议论,说诺顿这几年状态不太行——开会容易走神,有时候连老朋友都认不出来,非得聊一会儿才能想起来是谁。甚至有人暗示,她的日常起居都需要助手全程陪同。
普通人看到这样的状态,可能会说“该退休了”。但放在美国国会这样一个权力密集、责任沉重的地方,那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
更何况,这事已经不是诺顿一个人的例外。拜登82,特朗普79,美国政坛的“银发军团”,几乎成了制度惯性的最大受益者。
说句不客气的,年纪大不是错,可怕的是——明知道跟不上了,还死死不肯放手。
![]()
诺顿是最典型的例子。她从1991年就进了国会,是哥伦比亚特区唯一的“无表决权代表”。资历,的确无可挑剔。但问题是,资历再高,也无法替代认知能力和判断力。一个人能不能继续担任公共职位,不该只看她曾经多风光,更要看她现在能不能干。
有人可能会说,她不是“无投票权代表”吗?就算状态不太好,也影响不大吧?
这想法未免太简单了。
美国国会是个讲政治生态平衡的地方。就算没有投票权,只要有发言权、能引导选民、能刷存在感,这个席位就有价值。特别是在当下党派之争胶着的背景下——哪怕只是一个“象征性的席位”,也可能成为关键的谈判筹码。
![]()
而现实是,不少党派为了守住资深议员的“地盘”,会有意无意地鼓励他们留任,哪怕身体状况已经明显不合适。有时候,议员自己也未必真想留下,但党不愿他退,那就得继续扛。
诺顿会不会就是这样一个“被战略利用的老兵”?她嘴上说“为了选民”,可她不退,可能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她背后的党派,继续保住这个来之不易的位置。
更可怕的是,美国政治体系里,根本没有一个强制的“能力评估机制”。除了选民投票,没有规定说“年龄超过多少要体检”“认知能力下降就必须退场”。只要自己不退,党还提名,就能一直做下去——哪怕你已经忘了谁是谁,哪怕你已经不知道今天审议的是哪个议案。
![]()
这么想,确实有点后背发凉。
说到底,我们现在该讨论的,其实不是诺顿一个人,而是美国政治生态本身,是不是已经该正式面对“高龄失能”的风险了。
政客,不是老酒,不是时间越久越香;政客也不是古董,不能靠“资历”撑门面。
这是一个责任岗位,要拍板、要决策、要为公众服务。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生活都需要照顾,那她还能为民众把好哪一道关?
![]()
诺顿有没有痴呆,诈骗案是真是假,我们等后续。但有一点,已经显而易见:
如果一个制度不能对“能力”提出明确要求,那哪怕台上坐的是“空壳”,这个位置,也会继续被占着。
这不是诺顿一个人的问题——而是美国、甚至是所有民主国家,都迟早要面对的现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