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常听人说“尿里有泡沫代表肾不好”,但是有时自己的尿里也会有泡沫,一时间心里发慌,生怕自己是不是肾出问题了。但泡沫尿真的总是意味着肾病吗?如果不是,那什么情况下才需要注意呢?
首先,尿液里出现泡沫,是非常常见的现象,而且许多时候并不代表生病。
尿液排出时,和马桶的壁面或者其中的水面碰撞、搅动,会把空气一同卷入液体中,这些被卷入的空气就形成了一个个气泡。
尤其是一般男士站着尿尿或者憋尿时间较长时,由于尿液排出高度较高、速度较快,尿液冲击力大,空气卷入更多,泡沫就会更多更明显。
这种泡泡往往很快消散,几秒钟就没了,一般无需担心。
那什么时候才需要注意呢?
如果泡沫持续存在、久久不散,且经常小便都有明显泡泡,这种情况就要警惕了。
这种泡沫可能并非空气泡,而是蛋白尿、糖尿、脓尿等原因导致的。
在健康状态下,尿液中几乎没有蛋白质。肾脏像一个高精度的滤网,正常时蛋白质被挡在血液里。但当肾脏过滤功能受损,蛋白质漏到尿里,就会形成细小而持久的泡沫。这时的泡沫不容易破,时间久了仍旧挂在马桶壁上。因为掺了蛋白质的尿液就和掺了肥皂液的水一样,降低了液体表面张力,气泡更容易存在。
而糖尿病患者血糖长期升高,肾脏的滤过功能虽然正常,但血糖浓度过高会超过肾的吸收能力,导致葡萄糖从尿液中排出,称为“糖尿”。而糖尿的粘稠度高,造成气泡能保持形状更久。
同理,泌尿道感染会使尿液中出现细菌、白细胞、脓液或细胞碎片,这些成分会改变尿液的黏度与表面性质,导致尿液浑浊并可能出现持久或间断的泡沫。
![]()
但有时我们可能会发现在以下情况中泡沫好像也消失得没那么快:早晨起来第一泡尿,一段时间不喝水后的尿。这种情况需要担心吗?
当人体夜间睡觉或长时间不喝水时,呼吸、皮肤蒸发等途径会导致体内水分逐渐流失。为了维持血液和组织的水分平衡,肾脏会重新吸收尿液中的水分,使尿液变得更加浓缩。
尿液浓缩意味着其中水分减少、尿素、少量蛋白等尿液内容物相对比例上升,也会造成表面张力降低,泡泡更容易形成且维持时间稍长。
还有一类情况是高蛋白饮食/剧烈运动/发热等都可引起暂时性的蛋白尿,这些情况会增加尿中可起泡的蛋白质含量,使尿液更容易出现泡沫。但若蛋白尿持续存在,则需进一步检查是否为肾脏疾病。
因为当身体摄入大量蛋白质后,肾脏的过滤系统会来不及完全处理;而剧烈运动或发热,会出现肾脏的血流相对减少、身体激素分泌紊乱、血管壁通透性变化等情况,结果就是尿液中出现少量蛋白,但并非肾脏受损,而是短暂的生理反应。
总而言之,尿有泡沫不等于一定有病,关键在于泡沫的“持续时间”。
短暂的泡泡,大多是正常的现象;长久的泡泡,则要结合其他症状考虑是否有肾脏问题,必要时可去医院做尿常规或肾功能检查。
可以看到,“尿有泡沫=肾不好”其实是一种简化了的健康判断方式。它有提醒意义,但并非绝对真理。它是一种方便记忆的生活经验,但真正理解其原理,才能在面对身体的小信号时不恐慌、不掉以轻心。
毕竟,健康不是一句话就能完全判断的,而是需要我们了解身体的表现,学会科学地去读懂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