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差异并非单纯以“冷漠”与“热情”简单二分。我们内心深处无不渴望并盛赞如孩童般纯粹的善意,然而,成人世界里的种种经验与顾虑,却让这种善意的表达变得审慎,甚至充满迟疑。
当诸如老人摔倒这类突发事件发生时,现场的成年人数量越多,个体所感知到的救助责任反而愈发模糊。这便是被称作“旁观者效应”的一种社会心理现象。每个人或许都会下意识地观望他人的反应,心想“总会有人出手相助”或者“别人更为专业”,最终导致集体行动出现延迟,甚至无人采取行动。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孩子的心智更为纯净。在他们的世界里,“有人需要帮助”这一事实本身就足以直接触发行动本能,较少受到周围人行为的干扰。
近年来,个别“扶老人反被讹诈”的极端案例经媒体报道后被放大,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信任危机。许多成年人在面对类似情况时,会下意识地权衡其中的风险,比如担忧被误解、卷入纠纷、耗费时间与精力,甚至遭受经济损失。这种对潜在负面后果的忧虑,无疑成为了善意表达的“绊脚石”。
![]()
而孩子尚未完全建立起对社会复杂性的认知,在他们的世界里,帮助他人是第一反应,还来不及去算计其中的风险与得失。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往往陷入一种矛盾之境。一方面,我们借助故事以及言传身教,激励孩子心怀善良、勇敢无畏且乐于助人;另一方面,出于保护孩子的本能,我们或许会在不经意间告诫他们“勿轻易与陌生人交往”“帮助他人前需先确保自身安全”。这种自相矛盾的信号,极有可能使孩子在未来的成长道路上陷入迷茫。
广州那位扶起老人的中学生,她的“本能”之举,恰恰体现出她或许接受了更侧重于“本能向善”的家庭或学校教育,又或者在她的成长环境中,善意的示范远远多于对风险的恐惧。
从专业救助的视角来看,当遇到老人摔倒的情况时,并非所有情形都适宜立即上前搀扶。成年人基于多方面的考量,往往会进行更为周全的思索。老人可能患有骨质疏松或心脑血管疾病,贸然移动他们可能会造成二次伤害,诸如骨折错位、加重脊柱损伤等。所以,成年人选择“不直接扶”,也可能是经过更为理性的判断后所采取的行为。例如,他们会优先拨打120急救电话或110报警电话,寻求专业救援,并在现场耐心守候,直至专业人员抵达。这可视为一种“见义智为”的表现。
若要缓解这种“扶与不扶”的社会困境,让更多人愿意伸出援手,
首先,需进一步完善法律保障体系,清晰明确地保护施助者的合法权益。对于查证属实的讹诈行为,应依据法律予以相应的惩戒,以此降低好人行善的风险,消除其后顾之忧。
应大力推动急救知识与技能的普及,使更多人掌握基本的急救本领。如此一来,当遇到类似情况时,人们便能以更科学、更安全的方式提供帮助。同时,鼓励大家在确保自身安全、避免造成二次伤害的前提下伸出援手。诸如第一时间报警、呼叫救护车、拍照或录像留存证据、寻找周围见证人等,皆是既负责任又行之有效的相助方式。
媒体在进行报道时,应避免片面地放大极端个案,而要更多地传播正能量。我们每个人也应当从自身做起,在力所能及之时勇于施以援手,或者至少给予及时的声援与支持,共同营造一个敢于助人的良好社会氛围。
路人(这里主要指成年人)的“无视”与小学生的“主动”,所反映的是不同生命阶段在社会经验、风险评估、责任认知以及行为模式上的显著差异。我们钦佩且珍视孩子那份未经雕琢的纯粹善良,同时也应理解成年人基于复杂现实考量而表现出的谨慎。
一个更为理想的社会,或许并非要求每个人都像孩子一样“不计后果”地行事,而是要通过制度的完善、知识的普及以及良好氛围的营造,让所有年龄段的善意都能得到悉心守护,并能够有智慧、有保障地付诸实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