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丽娜
(河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
《银发摆渡人》给予了我们一个通过特定群体审视个人家庭生活命运的绝佳窗口。作者将老漂族称为“银发摆渡人”,我想这一方面是想要强调老漂族们对于现代家庭生活和家庭发展的重要功能,另一方面也是对现代家庭生活巨变的一种侧面描绘。
重要的是,我们年轻人所追求的生活是“新酒”,如何组织自我、关爱家人、成就彼此、创造价值,这都影响着“新酒”是否醇香甘甜、回味无穷。但老漂和子女组成的三代家庭结构,仿佛一个“旧瓶”,发挥着传统家庭模式的支持功能,同时伴随着观念冲突和生活矛盾,书写着些许的悲凉与哀歌。因而,在我看来,《银发摆渡人》是一部关于现代家庭失序与建设的著作。
一
今天的城市家庭生活已经足够抽象。
年轻人是不应该在家的,工作日的忙碌与应酬,家原来只是休闲与休息的地方;孩子们的生活空间也不仅在家,他们得从小往返于各种专业机构、游乐场所、商品世界、研学基地中,家中堆砌的都是为他们买下的玩具、申领的任务和面向未来的规划。老人的家永远是“老家”,城市里是看孩子的地方、工作的地方和为了家庭整体和未来发展要去奉献的地方。
家庭是中青年人休整的地方,是孩子成长发动的地方,也是老人们继续紧张、再学习的地方,这些地方却都不是日常生活本身。家庭与生活如此抽象,以至于彼此分离,他们居然都可以如此独立而抽象地存在。作者提到,老漂们为了子女优质的城市生活甘愿付出,甚至需要再学习而习得专业的带娃职能,但是专业的捆绑如何能够创造出可以彼此共享的天伦之乐?
抽象中难容具体,休闲中不谈工作,生活被家庭切割,家庭也被生活切割。关系要附加上功用,孩子的人生被预制,家庭只成为一具躯壳。
可是,家庭本不是这个样子的。记忆中那热气腾腾的烟火,家中母亲制作的特殊手工与独特美食,夫妻之间有一搭没一搭的默契,孩子们疯玩的泥巴和皮筋,甚至还有那时不时出现的严厉伯伯,以及总能变出点惊喜的祖父母。
这是生活:自己做饭、一起吃饭,还有必须“礼让”给别人的饭,以及总要带着期待的美食和新衣。这也是生活:我依靠你,你也离不开我,孩子们的成长是自由的,而老人们的权威却是多年积淀熬出来的。
这是家庭:家庭里有生活,有关系,有博弈,也有依赖,更有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与情绪。这也是家庭:有奔头、有彼此的认可、有必须共享的个人生活。这样的家庭是生活共同体,更是价值共同体。
二
当下的城市家庭生活中,每日的外卖、匆匆的旅行、时不时的活动和应酬,我也有时会想,以往热气腾腾的人间烟火味儿何时被如此现代、方便、快捷的生活体系取代了?不为烟火味儿的生活是我们真正需要的吗?
老漂们当然对于年轻人的家庭生活有较大的改变,这在《银发摆渡人》中多有提及。如若不是老漂族们在家,年轻人的家庭中很少能见到开灶做饭的情形吧。可是真正让老漂们伤感的并不是家务辛劳,而是他做好的饭不合年轻人的胃口,他们各自又点了外卖。让老漂们难过的,也不是带娃的苦涩,而是他的带娃经验轻易被年轻人的科学话语击倒。
老漂们想要按照他们半生的经验去帮助孩子们组建他们的家庭生活,却发现往往事与愿违。他们组织不了现代家庭生活——辛劳换来的不是期望的感恩,付出得到的也不是想象中的尊重。《银发摆渡人》对婆媳关系的精彩描述,和对于老漂们“委曲求全”的精妙阐释,都是再现实不过的日常生活。在年轻人这里,老人带娃是最经济最安全也是最无奈的选择,这不是现代家庭生活的最优解。
现代家庭生活的最优解在哪儿呢?
很多有着高学历的现代精英可以在职场中呼风唤雨、得心应手、成就自我,可是在家庭生活中却极度无为或无能,他们是家庭生活秩序的局外人,不知道如何安排一日三餐,也不会有耐心去陪伴孩子玩耍一刻钟。家庭只需要他们用钱解决?只成为他们的负担和拖累吧?
也有很多对于婚姻家庭有着浪漫想象的年轻人,注重生活的仪式,享受物质的赠予,有着精神上的追求,可是他们却无法应对和解决亲密关系的失控,不知道如何沟通、如何经营、又如何将“我”变成为“我们”。
有更多的普通人,依赖父母读书多年终究功成名就,在社会中有了一定的位置和安稳的生活,可是他们却仍旧发现,如若生孩子后没有老人的支撑,家庭就无法运转,生活就焦头烂额,家庭会加速支离破碎。原来,我们这一代的城市中产,根本就不懂得经营家庭,不会真正为家庭而奋斗,不愿意为成就家庭而奉献自我。
三
当家不够强大的时候,自我便小了;相对于渺小的自我,生活才无比复杂,孩子才成为负担,人生才是无尽的苦难。归根结底,两个人或者几个人没有成为彼此的依靠和后盾,家庭便只是形式。
可是,我们的父辈却完全不同啊,他们是被家庭驱动的一辈人。小时候为了摆脱苦难的生活,为了走出农村,为了让父母少受些苦而努力,勤劳肯干、钻研技术、刻苦读书,这是这辈人能想到的努力方式——燃烧自我、成就他人。长大之后生儿育女,为了孩子的成人和成才,继续努力,调动所有能调动的资源,践行《银发摆渡人》最后一章提到的“无限责任伦理”。为了家人必须与艰苦的条件做长期的斗争,为了家人也必须全身心无条件地付出。所以,家庭被他们守住了,因为他们付出的只是辛苦,对于彼此的关系却无比确信;斗争的只是各种不利条件,但共享的却是无与伦比的天伦之乐。如此的生活是苦、是累、是难,可是家庭却是真的,家人却是真的。
我有时候想,以自己现有的能力和能量,真的做不到像我父母年轻时候做成的事情。他们那样的劳动与付出,只是为了两个孩子读好书,也只是为了尽孝做好子女的本分。他们一快一慢,一动一静,抱怨了一辈子却也依恋了一辈子,因为他们有共同的目标,也总能够达成妥协,并不在乎是我妥协你,还是你妥协我。
我觉得当我面对每日都嗷嗷待哺的孩子,以及每年换新衣的期盼时,匮乏的物质生活一定会将我搞崩溃;而当面对大家庭复杂的关系、各自的物质诉求与未来追求时,我也是一定是无为而绝望的。可是上一辈人都没有,他们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辛苦地付出经营生活、经营家庭,将混乱变为有序,将绝望变为有所作为。家庭圆满了,个人才是幸福的。所以,上一辈的老人许多都是疾病缠身却很少有养身的意识,只是因为他们太不习惯于关注自我了,他们太在乎孩子、老人和亲人们了。这正是因此,匮乏的物质才不会成为有所作为的阻碍,复杂的关系也不能成为道德失序的理由。
所以,今天老漂们在城市家庭中的付出和委曲求全,真的是他们曾经经营自己家庭的法宝。只不过,这样的经营方式面对的却是新一代完全不同的年轻人,也面对的是完全不一样的家庭生活情境。于是,老漂们的付出只能成为子女高质量城市化进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他们却依然面临着《银发摆渡人》所展现的老漂“养老之忧”。
四
现代家庭生活被科学话语、市场思路切割,也被现代工作体制、教育制度殖民。所有的这一切都使得我们每个人失去了对于生活的掌控感和对于家庭的亲密感。
作者深刻地指出:育儿之困是造成老漂和他们子女们生活困顿的核心。当精细化育儿成为中产阶层的潮流,成为一项关于时间、精力、金钱投入的长期项目,每个家庭便会被裹挟其中。这样育儿过程中会产生无尽的疲累、无聊和无意义感,年轻的妈妈所感受到的育儿疲惫更加强烈一些,因为她们未曾在既往的生活中受过家庭经营的教育。然而,当这些任务被老漂们承担的时候,她们更加抱怨的并不是疲累本身,而是疲惫后的委曲求全和黯然神伤。
老漂们有关于家庭生活的信念在支撑着他们的付出,这是现代家庭生活中仅存的一点家庭经营的动力。很可惜,这点经营能力在现代生活的围追堵截之下,还是难以转化成为现代家庭建设的有效遗产。
现代家庭生活的失序和失控悄无声息地发生。其失序在于,关系只成为情感互动和功能互补的工具,生活变成了吃穿住用行的理性算计,逃避与退出成为解决问题的方式,而你我都深度依赖社会而不是彼此。其失控在于,我们有无数个宏大的社会系统架构支配着个人的生活,何时走向社会,如何工作,何时结婚生子,如何教养孩子,何时能够颐养天年,这些真的都不是想干就可以干的,而具有适时的情境和条件。
风险太大,竞争太激烈,个人太渺小,而人生有太多的不如意。社会系统足够强大、足够精妙,以至于这样的系统能够实现社会意义上的“确定性”;而个人足够渺小、足够脆弱,也只能成为宏大确定性中的一个小意外。于是,我们能够顺利地完成学业、成家立业、获得稳定的城市生活,这真的是太多幸运所致。
当下的城市中产都会在既有的条件下小心翼翼地生活,回应宏大,回应规则,回应自己曾有的那一点幸运。可就是在这小心翼翼与不断回应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不再是自己生活的创造者和掌控者,因为每个人都不再回应自己的内心,不再回应家人的期待。就如同,一些年轻人发现,父母们很在乎的东西自己完全无所谓,而今天自己很在乎的一些东西似乎对于孩子也已经丧失了影响力。家人之间可以因为共同的需求和目标而达成短暂合作和分工,如同老漂与他们的子女,可是却仍旧难以成为“我们”。爱人之间也可以因为相互吸引达成合作与认同,不过家庭却真的已经难以回应他们各自自我实现的精神诉求了。
曾经年轻的朋友中流行着一个迷之确信,以感情为基础建构起来的现代家庭是不是会更为稳固、合理、人性?后来发现,这只是个美丽的误会。家庭承担的是社会功能,这些功能的实现都不是情感能够解决的。所以,婚姻家庭必须制度化,必须确立规范与伦理,必须为自己论证,为彼此成就自我,这才能达成最有效的社会功能。
现在年轻的朋友中也会有一个迷之确信,不恋不婚不育保平安?这是一种经济理性、亦或是风险规避?是的,按照现代理性思路的推演,婚育就是不划算的事情。可是,我们又为什么非要完全按照经济理性的思路来展开自己的家庭生活呢?有人说这是年轻人的个体化趋势,也有人说这只是当下人的无力感。这些观点都有道理,当婚恋家庭生活的失序和失控加剧的时候,我们并不能指望其中的个人还能坚守什么。婚姻家庭生活从来都没有将自我、追求排除在外,他需要的只不过是重建相互成就、共享追求的家庭实体。
五
《银发摆渡人》最后倡导“中年人的新活法”,倡导青年人要在做父母、做儿女和做自己中找到新的平衡。作者透过老漂家庭生活,看到了中年人的疲惫、青少年的内卷和老年人的委屈。在这个三代困居中,中年人被寄予厚望。如果这种新活法能够扭转家庭失序局面,让中年人重新掌控生活,如果这种新活法能够成为中年人的集体自觉,成为现代家庭新的组织方式,那么每一代人的家庭生活体验也许都会有所改善。
兼顾三代人平衡的新活法,能否真正减轻压在中年身上的担子和精神焦虑?尽管这种“新活法”有些理想化,但至少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经营和安顿现代家庭生活的新思路。
“如何做父母,老漂们就是榜样。如何做儿女,中年人还要学习。如果做自己,每代人都要沉思。”作者从老漂族现象透视现代家庭生活秩序,讲述的出发点是老漂群体,落脚点却是中青年群体家庭生活秩序。如果说城市老漂家庭是旧瓶装新酒,那么长远地看,新酒需要新瓶装。
陈辉 著:《银发摆渡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5年6月。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