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再进大观园:红楼梦博物纪》新书发布会暨“红楼清音”雅集在南京图书馆举行。活动由南京图书馆、江苏省红楼梦学会、南京学研究会、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主办,来自红学研究、非遗传承、演艺界等领域的60多位嘉宾及众多读者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部以博物视角解读《红楼梦》的新作问世,在昆曲的婉转唱腔中共享一场穿越经典的文化盛宴。
![]()
一场以昆曲雅集为名的新书发布会,不仅让新书走进公众视野,更搭建起一个非遗传承、红学研究与大众阅读对话的平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注入新活力。
从《红楼梦》原著摘取100个非遗文化知识点
![]()
《再进大观园:红楼梦博物纪》共有12个章节,从《红楼梦》原著中精心摘取约100个博大深精的非遗文化知识点,带领读者体验古人的生活百态,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翻开这本书,会发现它绝不是传统的小说解读——没有枯燥的文本分析,也没有复杂的学术争论,而是把《红楼梦》里的“物”当成了主角,从“品茗煮雨”“扇影微凉”“猊动香袅”到“黼黻烟霞”“斯园膏脂”……12个章节就像12个主题展厅,每个展厅里都摆满了“红楼文物”。整部书既是对红楼的解读,更是一部微型“中国非遗图鉴”。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昆曲、古琴艺术、南京云锦织造技艺、湖笔制作技艺……100+省市级、国家级、世界级非遗项目知识点,搭配高清文物图片和非遗传承人的匠心复刻作品摄影图,生动解析古人的日常生活百态,剖析其后的历史源流及其与当下现实生活的联系。
93岁资深红学家吴新雷先生参加活动
新书发布会现场,江苏省红楼梦学会会长、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苗怀明在致辞中从红学研究角度肯定了《再进大观园:红楼梦博物纪》一书的创新价值,指出了本书在发布地点、作者身份和内容价值三方面的特色。
南京学研究会会长、南京出版社原社长卢海鸣在发言中指出,本书具有视角新颖、考证精到、突出非遗的鲜明特点,为南京学研究向更细致、更深度的方向拓展提供了范本,而书中将文学虚构与南京真实地理空间对应,则填补了“红学中的南京学”地理考证空白。
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总编辑孙兴春在致辞中介绍了本书从非遗的视角,以博物观探索红楼,为解读经典打开了一扇新门,兼具严谨性和趣味性。期待这本书能让更多读者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助力非遗传承与发展。
![]()
在交流访谈环节,与会嘉宾分别从学术、艺术、文化等多种角度剖析书中的细节和亮点。著名红学学者、南京大学教授、93岁的吴新雷先生充分肯定了本书的研究意义和论证方法,并现场演唱了昆曲经典曲目《玉簪记·琴挑》。
“红楼清音”昆曲雅集环节则将活动推向高潮。《牡丹亭·游园》《荆钗记·男祭》《长生殿·小宴》等与《红楼梦》密切相关的曲目逐一上演,让现场观众在悠扬曲韵中感受红楼场景的沉浸式还原,体会“百戏之祖”与古典文学的交融之美。
![]()
《红楼梦》是人生美育的启蒙老师
《再进大观园:红楼梦博物纪》的作者黄欣,是一位水利工作者,为什么要创作这样一本书?他在《后记》当中介绍了自己与“红楼博物”的缘分。
在黄欣的记忆里,只有四五岁的时候,父母带着他在泗阳绢纺厂礼堂里看了越剧大师徐玉兰、王文娟主演的电影《红楼梦》,电影里的道具,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放眼当下,拍摄于六十多年前的这部老电影的美术置景、道具服装依然是如教科书般存在的优秀范本。多年以后,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一件文物——清代乾隆时期的芙蓉石蟠螭耳盖炉在互联网爆火,被网民称作“小粉炉”,而当年电影里怡红院中贾宝玉书房的一件道具,比南京博物院的“小粉炉”体型更大、雕工更精美。”
![]()
那次的观影,让黄欣平生第一次听到了古琴声,“剧中的林黛玉在潇湘馆弹琴的画面,美得让人挪不开眼睛。大观园的景致美轮美奂,给我幼小的心灵带来了强烈的震撼。父亲不时悄声告诉我,这就是古人弹的七弦琴,这个大观园就是我们苏州的拙政园,你再看那个石船就是狮子林里的……”
黄欣将《红楼梦》视作他人生美育的启蒙老师,正是在这位“启蒙老师”的陪伴和指引下,他有了创作的念头,并最终在朋友们的鼓励和推动之下,完成了《再进大观园:红楼梦博物纪》。
通讯员 姬越蓉 张艺玮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白雁 文/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