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拉西莫夫亲自向普京汇报,原来特朗普取消美俄峰会的第二天,俄军就动用了“战略大杀器”,号称全世界没人防得住。
![]()
普京日前在视察俄军联合部队集群某指挥所时宣布:“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已经完成“决定性实验”,并强调这种武器可以携带核武器,穿透任何防御,是一件“独一无二,全世界任何其他武器都无法与其相提并论”的武器。
俄军总参谋长格拉西莫夫陪同视察,并向普京做了相关的详细报告。
![]()
说白了,俄军这场“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的决定性试验,从时间点到表演形式,都是普京团队精心设计的战略威慑秀。
就在特朗普突然取消美俄峰会的第二天,10月21日俄军就迫不及待地在新地岛试验场点燃了这枚“末日武器”的发动机。
![]()
15小时1.4万公里的飞行轨迹,不仅是在测试武器性能,更是在向整个西方划出红线:你们的施压没用,我们有破局的杀手锏。
从公开信息看,这场试验的每一个细节都透着“刻意为之”的味道。普京亲自坐镇俄军联合部队集群指挥所,总参谋长格拉西莫夫当面汇报,这种级别的“君臣配合”本就不寻常。
![]()
格拉西莫夫爆出的关键数据更是经过精心挑选:1.4万公里飞行距离特意强调“未达射程上限”,垂直水平机动能力直指“穿透任何防御”。
这些描述不是给军事专家看的技术参数,而是给美国五角大楼和北约总部的政治信号——俄罗斯已经掌握了能绕开全球反导系统的“无解武器”。
![]()
这种武器的威慑力确实够分量。军事专家尤里·克努托夫早就点破了“海燕”的本质,这是款用核动力装置驱动的“末日巡航导弹”。
2万公里的理论射程差不多是赤道长度的一半,意味着它可以从俄罗斯本土起飞后,绕着大西洋兜个圈子再突袭美国东海岸,或者贴着北极冰层边缘避开北约雷达网。
![]()
更棘手的是它的飞行特性,不像洲际导弹那样有固定弹道,而是能像普通巡航导弹一样低空飞行、灵活转向,现有反导系统想锁定它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普京强调“全世界任何其他武器都无法与其相提并论”,这话虽然带了宣传成分,但从技术原理上看确实戳中了西方防御体系的软肋。
有意思的是俄罗斯的“通报策略”。按总统特别代表德米特里耶夫的说法,他们在试验后连续三天跟美国政府谈判,还“非常明确地传达了普京的立场”。
![]()
这种“先打后谈”的操作手法,跟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时如出一辙——先用军事行动改变现状,再用外交谈判迫使对方接受。
俄方显然算准了美国的反应,特朗普政府刚取消峰会正处于战略犹豫期,此时抛出“海燕”这样的大杀器,既能显示俄罗斯的强硬态度,又能为后续谈判增加筹码。
德米特里耶夫那句“任何向俄罗斯施加压力的企图都是毫无意义的”,说白了就是在告诉美国:想在乌克兰问题或军备控制上卡我们脖子?先掂量掂量自己的反导系统能不能防住这东西。
![]()
不过这场威慑秀也不是没有破绽。克努托夫提到的核污染风险就是个绕不开的问题,这种导弹一旦在飞行中发生事故或者被击落,核动力装置坠落的地方就会变成放射性污染区。
2019年俄军曾试射过一次“海燕”,当时挪威监测到北极地区放射性物质超标,这事至今让北欧国家心有余悸。
而且从试验到实际部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普京自己也承认“需开展大量工作”,要确定使用方式、建设基础设施,这些都不是短期内能完成的。
![]()
所以现在的“海燕”更像是一件战略威慑的“道具”,用来在心理上震慑西方,而不是马上就能投入实战的武器。
把这事放到美俄博弈的大背景下看就更清楚了。自从《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前景不明朗后,双方在核力量建设上都在暗暗较劲。美国一直在推进全球反导系统部署,在波兰、罗马尼亚的反导基地已经投入使用,还计划在亚太地区搞类似的防御网。
俄罗斯深知常规军力不如美国,只能靠非对称武器打破平衡,“海燕”就是这种思路的产物。
![]()
它不像“先锋”高超音速导弹那样追求速度,而是靠无限射程和机动能力实现“降维打击”,本质上是用一种极端的技术方案来抵消美国的防御优势。
特朗普取消美俄峰会给了俄罗斯这个展示肌肉的机会。原本双方计划讨论军备控制和乌克兰问题,但美方突然变卦,这让俄罗斯觉得必须用更强烈的方式表达不满。选择在峰会取消第二天就搞导弹试验,时间点掐得非常准,既回应了美国的外交动作,又不会显得过于激进。
![]()
格拉西莫夫在汇报完导弹试验后紧接着谈俄乌前线形势,这更是把军事威慑和战场态势直接挂钩,潜台词就是:如果西方继续军援乌克兰,我们不排除用更硬核的手段来反制。
西方目前的反应比较耐人寻味,美国官方没有直接评论导弹试验,北约也只是含糊其辞地表示“关注俄罗斯核力量发展”。
这种沉默背后其实是两难——如果高调谴责,等于承认自己被威慑到了;如果置之不理,又怕俄罗斯得寸进尺。
不过从俄罗斯主动通报美国并进行谈判来看,双方都还保持着沟通渠道,没有彻底撕破脸。
这场威慑秀的真正目的,可能不是要挑起冲突,而是要迫使西方在谈判桌上做出让步,尤其是在乌克兰问题上降低对俄罗斯的施压强度。
![]()
说到底,“海燕”导弹试验就是普京导演的一场战略心理战。用一款“无法防御”的武器作为筹码,在美俄关系紧张的节点上打出这张牌,既展示了俄罗斯的军事科技实力,又为后续外交博弈争取了主动。
至于所谓的“全世界没人防得住”,更多是宣传上的夸张说法,军事上的绝对优势是不存在的,但这种“我有你没有”的非对称优势,已经足够让西方在制定对俄政策时三思而后行。
接下来就看美国怎么接招了,如果继续加码制裁和军援,俄罗斯说不定还会放出更多“大杀器”的消息;如果愿意回到谈判桌,“海燕”可能就会暂时从公众视野中消失,成为普京手里一张随时可以打出的王牌。这场围绕战略武器的博弈,显然才刚刚开始。
参考资料:
普京宣布导弹“海燕”试验完成,俄方确认“已通报美国”——光明网
![]()
专家详解普京所指“新型强大武器”——参考消息
![]()
丨普京:“海燕”核动力导弹完成关键试验 全球无同类产品——央视新闻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