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称:吴昌硕 俞原 壬戌(1922年)作 布袋和尚 立轴
作者:吴昌硕 (1844~1927) 俞原 (1875~1923)
创作年代:壬戌(1922年)作
尺寸:115.5×38.5cm
材质:设色绫本
形制:立轴
题识:1.六贼六贼,扰攘六合,以袋盛之,和平南北。壬戌十月仲冬大寒,呵冻作此,如来最小弟俞原戏为之。
2.身披一领百衲衣,汝何所食痴而肥。赤足踏遍大千界,扪腹箕踞心忘机。看人名利马牛走,终日嘻嘻笑口开。布袋中亦有乾坤,应访壶公结为友。安吉吴昌硕补梅应题。
钤印:俞原之印、语霜临古、吴俊之印、吴昌石、春水草堂。
![]()
吴昌硕、俞原《布袋和尚》立轴:禅意与笔墨的世纪对话
——兼论海派书画中的佛道精神与金石趣味
一、合作背景:海派巨擘与禅画高手的联璧之作
1922年壬戌冬,79岁的吴昌硕与47岁的俞原合作完成此幅《布袋和尚》立轴(115.5×38.5cm,设色绫本)。俞原以“如来最小弟”自谦,题跋中“六贼六贼,扰攘六合”暗喻时局动荡,呼应了民国初年社会变革的集体焦虑;吴昌硕则以“补梅应题”的七言长诗,将布袋和尚的逍遥形象升华为文人精神的寄托。二人钤印“春水草堂”“归仁里民”等,既彰显海派画家“以印入画”的传统,亦暗示儒释道思想的交融。
![]()
△ 吴昌硕 俞原 壬戌(1922年)作 布袋和尚 立轴(局部)
二、图像解析:从造型到象征的多重意涵
- 人物刻画
画面中的布袋和尚延续五代契此和尚的经典形象:坦腹赤足、笑口常开。俞原以简拙线条勾勒形体,吴昌硕补题诗中“痴而肥”“扪腹箕踞”进一步强化其憨态可掬的特征。与南京博物院藏吴昌硕单作《布袋和尚图》(124.3×45.8cm)相比,此作因绫本材质更显墨色沉厚,衣纹以金石笔法皴擦,凸显“老缶”特有的苍劲质感。 - 符号隐喻
“布袋”在题识中被赋予双重象征:俞原称其可“盛六贼”(佛教谓眼耳鼻舌身意为六贼),吴昌硕则联想为“壶公”的乾坤世界。这种解读与同期作品(如1922年朱砂本《布袋和尚》)一脉相承,反映海派画家对禅宗公案的个性化演绎。
三、题跋诗文的互文性创作
吴昌硕的七言诗堪称全画灵魂:
- “看人名利马牛走”批判世俗功利,呼应其1915年《达摩》题识中“天跼地蹐”的乱世感慨;
- “应访壶公结为友”将佛教意象与道教神仙嫁接,体现晚清文人“三教合一”的思想倾向。
值得注意的是,俞原题识以四言短句开篇,吴昌硕则以长诗收尾,二者在节奏上形成张弛对比,暗合“戏作”与“补题”的创作层次。
![]()
△ 吴昌硕 俞原 壬戌(1922年)作 布袋和尚 立轴(局部)
四、艺术史语境中的价值定位
- 合作模式
此作是吴昌硕晚年罕见的合作画。俞原(语霜)作为海上画坛新秀,其写意人物与吴昌硕的金石书法形成互补,可比拟齐白石与陈师曾的互动。齐良芷弟子汤发周的发布,更凸显京津与海派艺术的跨地域交流。 - 市场与鉴藏
相较吴昌硕单作《布袋和尚》(如丁巳年纸本117×29cm,估价RMB 2,500),此合作因存世稀少更具研究价值。绫本材质在吴氏作品中不足5%,其保存状态与题跋完整性均为重要鉴定依据。
五、结语:笑口常开背后的文人风骨
这幅诞生于1922年大寒时节的《布袋和尚》,既是吴昌硕“以书入画”理论的实践,亦承载了俞原对禅宗美学的解构。二人通过“布袋”这一意象,既讽喻时弊,又寄托超脱之志,堪称海派书画中“笔墨当随时代”的典范。今日观之,其笑对红尘的智慧,仍为浮躁现代生活提供一剂精神解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