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布鲁塞尔的欧盟峰会上,法国总统马克龙又开始出鬼点子了。他在闭门会议上提议:欧盟该考虑动用那把“最有力的贸易武器”——《反胁迫工具法案》(ACI),用来对付中国的稀土出口管制。
这话听着眼熟。几年前,特朗普加关税的时候,欧盟就差点动这把刀。现在,马克龙轻声地对欧盟领导人说:这次,不如让中国先尝尝厉害。
![]()
《反胁迫工具法案》其实是为特朗普量身准备的。2018年3月:特朗普以“国家安全”为由,对欧盟、加拿大、日本等盟友的钢铝产品加征关税,分别为钢铁25%、铝10%。2018年6月:欧盟正式反击,对美国威士忌、哈雷摩托、牛仔裤征收报复性关税。这还不够,当时欧盟觉得自己被“自家兄弟”欺负了,于是内部开始酝酿更系统的“反胁迫工具”,想以立法方式应对未来类似事件。2021年底,欧盟委员会正式提出《反胁迫工具法案》。
只不过,这把刀当初是对着华盛顿磨的。如今,马克龙想让它先对着北京亮刃。
刀还没出鞘,方向就搞反了。
众所周知,中方于10月9日出台新规规定,今后,只要产品中含有特定稀土元素,不论多少,都需要出口许可证。理由合情合理。我们为的是国家安全、供应链安全、产业利益。毕竟稀土是战略资源,不是白菜。量少、消耗快、不可再生。中国完善出口管控,放在任何国家都说得通。
另外,不只是稀土原料本身,中国还会对涉及稀土、关键材料或高端制造技术的出口进行审批。目的是防止敏感技术、关键工艺、核心设备被出口到可能用于军事或战略竞争的国家。本质上都是为了国家安全、供应链稳定和战略利益,而不仅仅是经济考虑。
![]()
可欧洲的反应堪比“被掐了氧气管”。《商报》说“欧洲对华忍耐到了极点”,《法兰克福汇报》倒是实在:这个任人拿捏的局面,是我们自己的短视造成的。
这话没毛病。欧洲几十年来去工业化、靠进口资源,自断根基。结果现在稀土卡脖子了,怪谁?不是中国卡他们,是他们自己把脖子伸在中国的供应线上。
马克龙的算盘很简单,把这个被称为核选项的法案拿出来吓吓人。德国就没马克龙那么冲。总理默茨话里有话:确实讨论过ACI,但还没共识。什么意思?我们谈了这个法案,但大家意见没有统一。
法国想抡刀,德国怕溅血。欧洲议会想“秀肌肉”,但工业界在喊:顾及一下我们,我们需要中国。一边是政治表演,一边是被现实打脸。
话说回来,欧盟真敢动ACI吗?从技术上讲,ACI一旦启动,欧盟可以限制中国公司在欧盟的投资、并购、设厂。同时阻止中国公司使用欧盟的专利、技术授权。但问题是:那是理想状态。现实是启动程序极其复杂,需要全员一致,还得欧盟委员会拍板。
更关键的是:真动手,欧洲企业先喊疼。毕竟稀土、锂、镍这些关键材料,欧洲没得替代,短期找不到第二个“中国”。
![]()
彭博社都不信欧盟真敢下刀,它的原话是:启用ACI可能性极低。说白了,马克龙这刀拔出来,是想吓人,不是想砍人。真要动手,先伤自己。
就在欧盟喊得起劲的时候,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已经和欧方开了视频会。中方态度很清晰:完善出口制度,是依法依规;稀土审批,一如既往开放透明;而且,我们也愿意升级对话机制。
欧盟委员谢夫乔维奇还说“理解中国出于安全考虑”,只希望审批能快点。
其实,欧洲现在的焦虑,不是因为被胁迫,而是因为失去了掌控感。他们习惯了做全球贸易规则的书写者,却没想到,有一天,供应链的笔握在别人手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